摘要: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优质的德育教育对于初中生的人格塑造、个人成长等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每一名班主任都应当积极的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高效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有效策略,真正的做到教书和育人同行、文化教育和素质培养同行,为初中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在班级管理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有效的提升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效能,但是不可否认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班级制度不够完善、班主任榜样做得不够好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高效的开展和实施,需要我们积极的对此进行改进。鉴于此,我就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策略。
一、明确自身角色,起到有效引导
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班主任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而是要积极的转换自身的角色,积极的做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行为上的示范者、学习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在有效的角色中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履行自己的职责。其一,生活中的好朋友。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需要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做学生的好朋友,平等友好的和学生进行交互,并学会换位思考,也只有班主任放下姿态,学生才能够敞开心扉,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助力班级管理工作高效的开展。其二,行为上的示范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也只有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榜样,做到言行一致,才能给予学生无声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真正的信服班主任的工作,从而让学生自觉的向榜样看齐。其三,学习上的引导者。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较大,正确的方向指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效能和质量,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积极的做好学生学习上的引导着,认真的为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的帮助学生改进和提升,从而助力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其四,心理上的疏导者。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大,还要面临来自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学生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自暴自弃、烦躁易怒、喜怒无常等等,需要班主任给予有效的疏导,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心理作用下有效的开展学习。
二、完善班级规则,提升管理实效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与合理的班级规则对于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班级管理的科学与合理性等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初中班主任要积极的完善班级管理规则,让规则成为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准绳。其一,听取学生意见。学生是否参与了、参与的程度是高还是低,对于班级规则的合理性与后续的执行等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在规则的制定中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出谋划策的机会。例如,我在班级管理中就联合班级学生一起制定了合理的规则,而在规则的制定中充分的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将学生满不满意作为规则制定是否合理的主要参考,同时,规则还充分的考量了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纪律章程,如在制定纪律规范时,我们经过一致的协商确定惩罚违规者,奖励遵守者的规范。其二,要有侧重点。规则的制定了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改进,我们在规则的制定中要有侧重点,注重补足班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全面的促进班级各方面管理的优化和改进。例如,我所在的班级,学生的纪律性不是很好,我就在规则的制定中强化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对课堂、课下每个环节都做出了细化的规定,确保学生有规章制度可以参考,从而有效的提升了班级学生的纪律性。
三、开展多样活动,促进德育发展
开展德育教育关键要将德育教育目标落在实处,教师要积极的以多样化、丰富化的德育教育活动来不断的带动班级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例如,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走进传统、剖析传统、了解传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如,教师还可以在国庆节、抗日战争纪念日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讲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不平凡事迹,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再如,教师可以邀请消防队员来学校进行消防教育,也可以邀请交警同志来学校开展交通安全讲座等等,让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有效的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的班主任,就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通过日常的管理和教育逐渐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给学生传输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另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言传身教,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渐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
参考文献:
[1]孙虎.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学[J].学周刊,2017(29):176-177.
[2]李子博.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J].名师在线,2017(17):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