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具备良好的品格是国家衡量人才的基础性参考因素,只有德才兼备,才可以称之为人才。为此,从小学阶段起,教师就要充分的德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品格,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本文就加强小学德育有效的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有效性
2020年春节期间,是我国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高峰时段,武汉封城,全国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由于医护工作者的坚守与努力,新冠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国的抗击疫情工作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医护工作者悬壶济世的专业态度,就是一种德育表现,值得我们学习。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像医护工作者那样,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将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小学德育教师就要从小学阶段起,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强调工作内容的有效性,把工作内容落在实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年龄尚小,小学生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无法做出正确决策,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影响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从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中都可以听到很多的负面信息,如果小学教师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教育引导作用,小学生就有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做出错误性的判断,让自己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发展。开展德育教育就要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才可以确保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
二、学习中培养小学德育
德育教学并不应该局限在思想品德课程的范畴以内,而要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学科教师要在学习中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小学语文兼具工具与人文属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具有德育价值,教师就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能力。比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通过教学,就要传递出一种分享的精神,与他人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要把这种理念导入到课堂之内,让学生受到德育教育;再比如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团队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水平,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构建合作的理念。要想要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水平,就需要各学科之间形成合力,把德育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就可以增强德育知识输入的密度与频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三、生活上培养小学德育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德育同样如此。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仍然习惯于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德育教学时,就要避免讲大道理,不能只是说空话,而要把知识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上培养小学德育。
举例说明,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孤儿院,让小学生看到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当前的生活境况,很显然,他们的童年缺少了很多的欢乐,在与孤儿院小朋友的沟通交流时,学校学生在感受到自己幸福的同时,也看到了孤儿院小朋友的不幸,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因此小学生会主动的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图书送给他们,并与他们建立友谊,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孤儿院的小朋友感受到温暖与幸福。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现实中去感受生活内容,在感受中萌发的情感并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在已有的德育知识体系的驱动下形成的,德育知识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由此可见,结合生活的小学德育教育可以避免刻意练习所带来的“抵触性”情绪,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德育知识内容。
四、实践中培养小学德育
德育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放在心里,而是记在脑中,落实在行动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将某些特定的动作与情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以讲礼貌为例,教师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主动说“老师好”,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学生不管在何种场景,只要见到老师,就会主动的问号,这就是把特定的动作与情感,变成一种行为方式。由此可见,德育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脱离了实践,德育就只能称之为“纸上谈兵”。在具体的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举例说明:为了锻炼班级凝聚力,让学生构建集体意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拔河挑战赛。拔河需要每一个出力,在出力时,还要保持节奏一致,只有在某个瞬间共同用力,才可以让团队的力量最大化,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喊口号,跟着口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可以极大概率上获得比赛的胜利。为了取胜,所有的参与者会主动的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一份子,听从喊口号者的安排,一起用力。其实,拔河比赛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让学生在拔河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能否萌发集体意识,在拔河环境的影响下,所有人都会形成某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为集体赢得荣誉,于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活动中受到德育教育。
五、家庭中培养小学德育
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依靠自觉,把已经习得的德育知识落在实践上,多数学生只有在外部的监督下,才可以完成各类学习任务,结合小学生缺乏自制力的实际情况,在德育教学时,教师就要主动的建立家校沟通机制,让家庭成为德育的分支机构,让家长成为家庭教育的“老师”,让学生在家庭中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需要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小学教师不仅要扮好自己的角色,还要让学生家长成为家庭教师,在家庭中继续延伸学校的教育内容,实现多场景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加迫切,在具备同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如果个人的思想品德层面不存在任何瑕疵,那么就会成为一种隐性的竞争力。为此,从小学起,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教师要深入的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制定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3]刘小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
[2]陈芳.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