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夏光
[导读]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以移动支付、云计算与社交网络等为依托,开展资金融通、支付结算、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主要包括有网上支付、P2P网络贷款、网络小额贷款、股权众筹、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但新技术难免会带来新问题。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  430023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以移动支付、云计算与社交网络等为依托,开展资金融通、支付结算、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主要包括有网上支付、P2P网络贷款、网络小额贷款、股权众筹、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但新技术难免会带来新问题。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防范策略
        1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
        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金融行业,为金融市场的扩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发生途径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网络贷款等方式。第三支付平台比如说微信、支付宝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虚拟交易,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网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网络担当第三平台资金支付、保管、担保等责任。网络贷款比如说京东白条、花呗等承担银行等金融企业借款的职责,优化银行业务,便利居民的生活
        2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技术安全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和低成本的技术支撑,但同时也由于其存在的技术漏洞,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新型风险。譬如技术失误、系统中断、设备故障等难以控制且不可预见的情况,会导致业务发生中断甚至失效。倘若以技术设计为依托的产品存在缺陷,则会给相关各方带来损失,或造成产品运行失败。
        2.2 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泄露等负面问题。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有限,因此往往不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IT系统,而是利用公共虚拟化云平台为用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但这些公共虚拟化云平台的防火墙技术较为落后,很难抵御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的攻击,容易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倘若这些信息被网络诈骗团伙利用,很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损失和风险。而且大量客户信息存储在互联网平台,却仅依赖于平台单一的保障,道德风险较高。尤其近年来不良机构通过买卖客户信息牟利的案件屡见不鲜,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2.3 经济安全问题
        在国外,网络借贷平台仅仅充当信息中介,撮合有资金借贷需求的双方,不自设资金池。然而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却普遍存在自设资金池、提供信用担保等现象,更有甚者同时扮演投资者、银行、担保公司等多重角色,加剧了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另外,部分P2P平台以债权转让的方式来开展业务,其先放款给借款人,取得相应债权,然后将大额长期债权分割为小额短期债权,分散给投资人,但因为期限错配,很容易出现资金挪用的情况,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危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安全。
        2.4 社会安全问题
        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会对客户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在核查交易真实性方面也欠缺有效手段,这就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他们采用匿名交易,买卖双方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虚拟的商品交易实施套现洗钱等犯罪活动。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蕴藏着较大的行业主体风险。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平台数量已达6000多家,而问题平台的数量超过4000家,卷款跑路、破产倒闭等负面事件,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3 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的防范策略
        3.1 加强互联网技术研发
        加强对于互联网技术的研发,提升技术水平,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控能力,增强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首先,应当提升业务操作系统的稳定性,设立多重保障措施,从而确保用户的交易结算顺利完成;然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依托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系统;最后,要加快研制与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减少由于引进外国设备与技术而带来的风险,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3.2 完善用户信息保障体系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各方的个人信息与金融信息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流程,规范互联网金融的秩序。另一方面,从技术着手,发展数字签名与数字证书技术,以确保身份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从而保护互联网金融中用户的身份;发展数据加密技术,对个人信息与重要数据采用加密存储和加密传输手段,防止重要信息泄露,加强信息安全及网络安全的建设。
        3.3 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完善国内相关环境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步,相关机构和政府需要注重环境的改进,加大对数据的管理力度,整治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环境,整治的方向主要从硬件和网络运行两个方面进行,加强硬件安全的投入力度从而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对于病毒和黑客的防御能力,减少计算机系统瘫痪的概率,避免出现交易信息泄露的现象,从而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运行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对于网络运行环境的管理主要可以采用分级授权或者身份认证两种方法,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对非法用户的登录进行拦截,通过运用标准化数据管理模式,凭借数字证书进行交易能够有效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了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相关部门需要不断研究高端的安全保护技术,从而减少由于技术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安全稳定进步。
        3.4 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于投资者的金融保护
        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并通过完善相关立法,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登记备案流程,加大对平台交易真实性、合法性审核的监督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平台漏洞实施洗钱等犯罪活动。对于投资者的金融保护,则可以设立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保护基金。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破产倒闭或卷款跑路,就可以通过该基金对投资者进行偿付,避免投资者的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安全问题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加强互联网技术研发、完善用户信息保障体系,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控能力。
        3.5 形成合理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系统
        国家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的运行业务,对业务进行一个具体的划分,从而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安全交易环境,对计算机犯罪、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定,明确交易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不断改进现行法律,及时改正互联网金融法制系统中不合理的方面,合理科学地增加量刑的力度,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法治系统。
        结束语
        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是金融企业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加速了金融信息的传递,方便业务的完成,金融行业市场得到相应的扩展,让金融企业形成一个密切的整体。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高端技术性,很难把握信息监管方面,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还不成熟,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影响着金融行业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杨东.互联网金融安全:现金贷和网络小贷的整治[J].中国信息安全,2018.
        [2]王波,郑联盛,王兆斌.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
        [3]张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8.
        [4]庞敏,邱代坤.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路径与防范对策分析[J].理论探讨,2017,(04).
        [5]毛凤娇,徐晓芝.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8(2).
        [6]祝文峰,程梓豪.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