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生化标本检测中,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的多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我院采集的179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为对象。依据采样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作一侧采样组(n=146)与双侧采样组(n=33),比较研究两组AST、ALT、β2-MG、TG以及UA水平。依据保存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作科学保存组(n=146)与1h保存组(n=33),比较研究两组ALT、AST、LDH以及GLU水平。依据血液标本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作正常标本组(n=146)与溶血标本组(n=33),比较研究两组AST、LDH、GLU以及CK水平。结果 179例样本,达标146例(81.56%);不达标33例(18.44%)。相较双侧采样组,一侧采样组AST更高(P<0.05),但其ALT、β2-MG、TG与UA则更低(P<0.05)。相较1h保存组,科学保存组AST、LDH、GLU更高(P<0.05),其ALT则较低(P<0.05)。相较溶血标本组,正常标本组AST、LDH、GLU与CK均更低(P<0.05)。结论 样本保存情况、送检时间、血样状态等因素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生化检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结果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的检验质量、检验水平也得到了日益提升。血液生化检验作为临床常规检验技术,其质控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但在实施该检验技术检测样本时,容易受到多重外部因素干扰,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临床诊断,甚至影响治疗效果的判断,个别差异较大的结果还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件[1]。因此,在检验时有必要掌握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对其进行针对性预防,这对临床诊疗意义重大。通过正确、快速的剔除影响因素,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对临床诊治至关重要。想要合理控制影响因素,必须了解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以此保证影响因素的控制,达到样本的准确性与合理性[2]。本课题不再重复验证已有文献提及的生化干扰因素,而从另外角度发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新影响因素。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我院采集的179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为对象,选取采样部位、血样保存时间以及血液情况三项内容进行探析,分析它们是否属于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材料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我院采集的179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为对象。男性78例,女性101例;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50.21±18.31)岁。依据采样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作一侧采样组[n=146,男女比68:78;中位年龄(49.38±11.27)]与双侧采样组[n=33,男女比15:18;中位年龄(49.59±11.31)]。依据保存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作科学保存组[n=146,男女比63:83;中位年龄(49.62±11.03)]与1h保存组[n=33,男女比14:19;中位年龄(49.31±11.71)]。依据血液标本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作正常标本组[n=146,男女比64:82;中位年龄(49.18±11.73)]与溶血标本组[n=33,男女比16:17;中位年龄(49.49±11.28)]。不同组间资料对比,差异均没有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均了解,且表示愿意参与,均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合并甲肝/乙肝疾病;合并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近期没有参与临床其他研究。
1.2方法
分析179例对象血压检验结果是否准确。采用下述方法:选择贝克曼AU680全自动化分析仪检验179例对象血液情况,均为2次。流程如下:“采集-保存-生化检验”。由临床具有检验资格且检验经验丰富的人员检验。检验全过程都遵循血液生化检验要求,并记录每个环节相关信息,包括,采集方式、送检时间等,用以后续分析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一侧采样组、双侧采样组AST水平、ALT水平、β2-MG水平、TG水平以及UA水平。观察科学保存组、1h保存组ALT水平、AST水平、LDH水平以及GLU水平。观察正常标本组、溶血标本组AST水平、LDH水平、GLU水平以及CK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通过SPSS21.0处理,本研究所获计量资料,例如,检验结果、AST等,用(±s)表示,并行t检验,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检验结果
179例样本,检验结果:达标146例(81.56%);不达标33例(18.44%),因送检延迟不达标11例(33.33%),因采集操作不规范不达标8例(24.24%),因血液与抗凝剂配比不合理不达标14例(42.42%)。
2.2一侧采样组、双侧采样组检验结果
相较双侧采样组,一侧采样组AST更高(P<0.05),但其ALT、β2-MG、TG与UA均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一侧采样组、双侧采样组检验结果(±s)
.png)
2.3科学保存组、1h保存组检验结果
相较1h保存组,科学保存组AST、LDH、GLU更高(P<0.05),其ALT则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 科学保存组、1h保存组检验结果(±s)
.png)
2.4正常标本组、溶血标本组检验结果
相较溶血标本组,正常标本组AST、LDH、GLU与CK均更低(P<0.05),详见表3。
.png)
3讨论
作为临床常用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血液生化检验,其发挥着辅助临床诊断患者病种、探析疾病发展程度与疗效以及判定患者机体实际状态的重要作用,但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则必须保障所得结果准确[3]。在临床实际进行检验期间,所得最终结果容易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导致结果并不准确,有所偏误,甚至有的与患者机体实际情况偏离甚远,不但无法指导临床治疗,还容易对临床治疗产生误导。因此,对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究,对于临床诊疗意义重大。
本研究选取了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期间的相关步骤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血液本身情况、采样后的送检与保存以及采样步骤。本结果显示:179例样本,检验结果:达标146例(81.56%);不达标33例(18.44%),因送检延迟不达标11例(33.33%),因采集操作不规范不达标8例(24.24%),因血液与抗凝剂配比不合理不达标14例(42.42%)。相较双侧采样组,一侧采样组AST更高(P<0.05),但其ALT、β2-MG、TG与UA均更低(P<0.05)。相较1h保存组,科学保存组AST、LDH、GLU更高(P<0.05),其ALT则较低(P<0.05)。相较溶血标本组,正常标本组AST、LDH、GLU与CK均更低(P<0.05)。对其进行剖析发现,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包含采样、抗凝剂、保存等,为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提出下述干预措施。
3.1基于采样方法
3.1.1应用科学血液采集技术
为了保障所得最终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有效,在前期就应当应用能够保证结果有效的采样技术。如果采样人员采血过程中反复穿刺或者选择不恰当的位置,就极其容易发生血液标本凝固、溶血等问题[4]。另外,如果采样人员在采样期间,向所选穿刺位置加压过高也容易发生溶血问题。不论是溶血还是凝固对检验结果都有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应当针对血液采集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培训采样人员工作能力,要求其在采样前对患者血管进行评估,选择最佳部位,保证一次穿刺成功,获得血样。
3.1.2确定血液采集时间
临床采样,患者一般应遵循下述要求,保持空腹8~12h之后,于次日清晨采血,因为空腹时间>12h,患者容易出现血糖下降、三酰甘油水平降低以及血清蛋白降低的问题,这会诱发患者脂肪酸以及游离胆红素升高,同样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3.1.3应用止血带
一般情况下,为了获得足量的血液,采样期间会应用止血带,止血带使用环节必须注意控制好压迫力度与压迫时间,一般压迫时间应<60s,这主要由于压迫时间过长静脉回流会遭受阻滞,使患者短暂性出现血管内压力上升的问题,从而致使血管中的小分子液体进入组织液当中,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缺氧问题,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压迫根据患者血管情况由采样人员根据采样标准控制,以患者耐受、满足血液采集需要为宜。
3.1.4控制血液采集量
恰到好处的采血量更容易获得准确结果,若采集量过少,就会出现真空管内压力增加,发生溶血问题。若采集量过多,会导致血液浪费,患者体验下降,影响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因此,应注意将采集量控制在科学标准内。
3.1.5规范血液采集部位
本研究结果提示采集部位对结果也有影响,采集部位不同,检验结果也会有不同。发生该问题的原因是,机体不同部位血管水分内部与外部分布存在差异性,会对机体血脂水平产生影响[5]。采样部位常见肘部、头部,目前,以肘部静脉采样情况更多,本研究对象均经2次完全检验,33例选择双肘,其余146例均在同一侧肘部静脉处检验,结果表示同一侧肘部更准确。此外,有研究表示,人体站立一段时间之后体内血浆浓度会上升,站立时间与血浆浓度呈现正向相关性,故而,在采集前,应指导患者静坐一会儿。
3.2基于抗凝剂应用
生化检验期间通常不使用抗凝剂,但一些情况下为了快速进行检验或者保障标本稳定,有的检验项目也需要应用抗凝剂,行抗凝管采血。不同检验内容使用的抗凝管也不同,例如,血糖检验项目多应用氟化钠抗凝管;一般检验项目多应用肝素抗凝管;而电解质检验往往不应用抗凝管,尤其是不会应用EDTA-K2盐抗凝管。不建议采用抗凝剂的原因是其本身含有检验项目的一些成分,检验期间会出现化学反应,影响检验结果。故而,本研究建议在检验血液时尽可能不应用抗凝管,如有使用必要,也应有专业人士实施检验。
3.3基于血样送检与保存
采样工作结束后,检验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检验,因为血样保存时间过长容易发生血液化学成分改变的问题,导致血样被污染,继而导致结果不准确。本研究表明,有11例(33.33%)因送检延迟不达标,这主要是指样本在试管中保存时间过长导致的错误。因此,必须重视及时送检。若特殊情况下不能及时送检,需要将其保存在4℃温控箱内,且保存时间应<7d。
综上,为了保证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准确,临床应加强采集、送检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通过控制好各个检验步骤,以达到获得准确结果的目标[6]。
【参考文献】
[1]王江峰.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究[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02):125.
[2]吕元,朱汉民,沈霞等.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前阶段;样本分析和分析控制)[M].临床实验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5-1460.
[3]徐醒.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2):102-103.
[4]杨琴,苏静宾,王嫔.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389.
[5]刘付湘.分析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过程中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7):113+116.
[6]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M].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