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内蒙古 012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对其主要的管理组织形式进行划分,然后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提高运行效果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我国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组织管理;运行分析
1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含义
近年来,我国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开始尝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之下,融入股份制形式的产权管理方法。坚持原有的合作制经营方式,坚持土地、资源集体大家共有,将集体的资产、经营利润转化为股份形式,按照个人产量或者劳动年龄等进行股权分配到每个人,实现按劳分配,实现政治、经济分开管理,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与利润分配之间的矛盾。
2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管理现存形式
2.1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是指以社区(村)为单位,以集体土地(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形式。以资金投入、劳动贡献、工作年限等为标准进行股量分配到人,权责依照股权的多寡相应明晰,建立政经分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
2.2村集体对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
村集体对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指村组集中起来对集体资产资源进行管理,主要是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类资产及土地、山林、果园、河流、自然景观等资源,通过承包、租赁、出让、拍卖等经济行为,对村集体资源进行整体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在集体内部建立产权明确、权责明细、民主科学的管理、运行体制,进而进行集体资源保值增值,资产合理分配。
3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组织基础不稳定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现今大部分农村人口构成现状,村镇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资源型或者人员外出务工,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村镇经济发展进步滞后。而且相对城市,农村网络知识度普及度低下,村镇领导班子多由村里有经验的老人组成,对于网络发展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向难以把握,不能充分利用村镇现有的便利资源促进改革,且村镇群众改革的要求与愿景不够强烈,对于村镇的某些改革政策持静观或者敌对态度,抑制村镇领导班子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推行。
3.2股权界定不合理
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分为以下三步:①依据农业部、财政部相关核算管理办法,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各种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关系,核算村集体的财产进行财产所有权手续办理。②是成员分配股根据村集体组织各成员身份和历史贡献对量化资产所有权进行的股权设置,此种股权获得股利由成员自己进行收益分配,认购人可以自由转让、买卖、抵押、抽回股本等。③是折股量化,对股东资格认证后,按股份形式进行股权量化到人,发放股权资格证明,作为后期分配收入的依据。折股量化在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中,通常难以顺利进行。
3.3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①是在社区股份合作形式中,合作制企业通常由村镇领导班子带头建立,大多数群众属于小股权股东,实质性的参与决定权有限,因此容易导致管理权和所有权的混淆。②是村集体对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形式中,大多数村镇在集体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工厂车间租赁、建设惠民设施等,以期获得规模效应。而这通常会通过与外界企业相接轨完成,外界企业的经营方式可能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带来冲击。③是行政管理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积极响应全员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合作制企业行政管理的负担。由于村镇群众的素质存在差别,导致企业的某些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4提高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运作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4.1打好改革基础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大力扶持大学生回家乡创业。降低创业贷款门槛,通过鼓励创业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保留力度。加大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程度,通过设置培训班培养农村闲置人员的网络、财会等的基本技能。对村镇领导班子的建立方式进行革新,让思想新颖、敢于尝试的年轻型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员相匹配共同担任,总体上提升领导班子的远见、决策意识。加强对村镇群众改革意识的宣传,结合自身村镇所特有的资源,发展优势性产业,例如陕南商洛近年来发展的群落式旅游,大幅度地促进了村镇经济发展。
4.2合理进行股权设置
在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时,进行合理的股权定量,即在核算集体资产之后,更加合理化、民主化的按照不同股权形式进行股权量化。首先,在对成员股的股东资格确认上,参考从合作制到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期间的集体组织成员名单,但不完全复制其名单。在村民中进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代表,参与股东资格确定过程。其次参与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是一个自愿过程,不强迫不愿者参与集体组织经营过程。在每年的股利分红之后,进行小范围股东资格、股权的重设评定,即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贡献大的人增加其股量,进而平衡群众心中的落差,持续性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
4.3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完善股份合作制下集体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借鉴股份制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各个股东阶层选拔人员设置监理会,对股东会的决策等进行再审核。深化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一人一票”的选举方式,尤其是对决策性人员的选举以及重要改革方案等的施行上。改善人才引进制度,完善人才规划路径,加大人才保留率。针对小股东阶级,通过层层选举代表,类似组长、班长、导员、校长的阶级层次,做到实时、准确反馈各层股东的意见。定期对一线工人群众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提升集体组织整体的素质,方便集体组织的行政管理,政策命令等的践行程度。
4.4健全利益分配制度
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股利分配为辅的原则。对于集体积累股,不断按照其积累的数量,更新其得到的股利分配比例,例如在盈利利润高的年份可以增加其分配比例扩展生产,在利润低的年限里,加大其他股权形式的分配比例,刺激股东的积极性和团结性。财务管理渗入到监理会的业务当中,实现财务的民主管理,做到股东都清楚自己的利益构成等。逐年小氛围的修正股权设置形式,逐渐降低“农龄股”等抽象股权形式的股权占比,通过增加年轻力量劳动收入比例,刺激青年人群的创收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管理机构需要加大其主要运行模式的认识和了解程度,积极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莉, 耿黎.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管理和运作模式探析[J]. 农业经济, 2010(05):82-83.
[2]傅晨. 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J]. 农村经营管理, 2008, 000(011):22-27.
[3]傅晨. 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J]. 农村经营管理, 2008(11):23-28.
[4]陈国良.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软科学, 1996, 000(004):119-124.
[5]李俊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与发展趋势[J]. 农村经营管理, 2010, 000(00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