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滁州市南谯区农业灌溉保障格局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范维涛
[导读] 摘要:文章结合滁州市南谯区农业灌溉现状,以2019年旱情为样本检视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滁州市南谯区保障农业灌溉总体思路和建设格局。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文章结合滁州市南谯区农业灌溉现状,以2019年旱情为样本检视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滁州市南谯区保障农业灌溉总体思路和建设格局。
        关键词:样本;农业灌溉;保障;总体格局
        1滁州市南谯区概况
        南谯区为滁州市直辖区,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淮之间,北连来安县,西临定远、肥东,南邻全椒、北接明光,东南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隔河相望。地处东经117°50′~118°30′,北纬32°05′~32°36′。区域总面积1177.7km2。
        南谯区内地貌为江淮丘陵区,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主要灌区分布在东南部滁河圩区和西北部江淮分水岭地区。南谯区灌溉工程总体要求是以驷马山引江跨流域调水骨干工程及其配套工程为依托,完善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充分利用大中型水库、闸坝等调蓄能力,构建水资源调配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灌溉水源条件。
        2南谯区2019年农业旱灾统计
        根据滁县站水文观测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12月中旬全区年降水仅为591.5mm,较常年少42.2%,整个汛期(5~9月)降水仅413.5mm,较常年偏少43.1%,9月以来连续3个月降雨48mm,较常年偏少74.5%,连续无有效降雨日达74天。小沟河断流,塘坝甚至小型水库干涸见底,沙河大型水库蓄水量不足2500万m3,城西中型水库蓄水量600万m3,独山水库蓄水量不足350万m3,较同期偏少70~80%。区内大部分土壤失墒严重,稻田干裂,冬麦无法播种。
        据统计,全区2019全年受灾人口6.3万人,5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农业受灾面积40.2万亩,秋收减产28.0万亩,秋种影响面积约30.7万亩,全区粮食产量减产2.8万吨。综合降雨、无雨日、来水量和蓄水量分析,南谯区遭受严重干旱。
        3灌溉保障存在主要问题
        (1)现有灌溉水源工程蓄水能力不足、配套工程不到位
        南谯区范围内共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2.89亿m3;小型水库185座,其中小(一)型水库22座,累计总库容5350万m3;小(二)型水库163座,累计总库容5081万m3;塘坝7788面,累计库容8230万m3。
        根据调查,现有部分小型水库和大量塘坝等淤积严重,蓄水能力降低;河道拦蓄工程设施建设标准低,水毁严重,同时存在布局不合理和配套提水工程设施不到位,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不足。
        截止2019年11月底全区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仅3450万m3(包括沙河集水库2500万m3、城西水库蓄水量600万m3,独山水库蓄水量350万m3),当前底水接近耗近,内水灌溉水源严重不足,全区人饮安全及秋种和明年春耕生产用水形势严峻,特别是沙河集和城西水库蓄水接近死库容,干旱情况下为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水库控制灌溉用水,导致水库灌区农业灌溉缺水。同时受干旱无有效降雨影响,小型水库塘坝等均干涸见底,小水库及尾水灌区农业灌溉无水源供水,农业无灌溉供水保障,受旱灾严重。
        (2)引调水工程建设不到位,引调外水能力不足
        目前全区沿清流河提水泵站供水覆盖范围较小,规模小,引调水能力低,不能满足自身灌区和大中型水库尾水灌区用水需求,更无法满足大中型灌区水源替代需求,遭遇干旱年份,造成工程型缺水。
        (3)现有提水工程设施陈旧,运行状况差,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低
        南谯区现状灌溉泵站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泵站建设标准低,且经多年运行机组设施陈旧老化,运行状况差;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逐年投入,虽已对部分泵站进行技术改造,但仍存在众多薄弱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数自流灌区以及地势较高的灌区灌溉水源不足,无提水工程设施,造成灌溉供水保障能力降低,急需对现有灌溉泵站进行技术改造和新建一批必要的提水泵站。
        (4)水系连通不畅,灌溉供水不到位
        自建国以来,南谯区实施了大量的灌区建设等建设工程,现状灌溉渠系基础网络基本形成,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方向、产业结构调整,原设计的部分灌溉渠系骨干工程已经不能满足灌溉供水保证率的需求。丰水区引调水无法通过输水渠道向枯水区输水,大多自流灌溉渠道由于地势较高,需进一步建设提水工程引调水;同时现有自流灌溉渠道存在淤积、渗漏等问题,输水能力不足,渠道断面及渠道堤防不能满足输水要求。急需对现有自流灌溉渠道进行改造,并建设一批满足引调水的水系连通工程。
        (5)江淮分水岭地区存在灌溉死角,水资源严重缺乏,灌溉保障能力低
        南谯区西北紧邻定远县,为江淮分水岭地带,由于受地形限制,分水岭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且区域地势较高,距离区内主要水源较远,引调区内主要水源非常困难,投入高,技术难度大,现状区内仅依靠挖掘内部水源(拦蓄小水库、塘坝、拦河闸坝等)的形式进行灌溉供水,2019年遭遇严重干旱,地表径流严重减少,导致江淮分水岭地区主要水源(水库、塘坝等)干涸见底,且无外水引调工程设施,农业灌溉受灾非常严重。


        南谯区西北江淮分水岭区主要包括:章广镇西部、大柳镇西北部等。根据历史旱情调查成果以及检视2019年旱情,章广镇西部、大柳镇西北部等区域,干旱期间主要受降雨减少影响地表径流,又无可靠的外水引调工程,且地势原因,水库之间不连通,多处死角无法灌溉,江淮分水岭区形成内水不足,外水不达,丰水不至,枯库无源的严重干旱局面,导致该区农业受灾特别严重。
        4农业灌溉供水保障总体思路与布局
        本次总体思路拟依托安徽省引调水骨干工程格局,在规划、已建、在建的骨干工程配套条件下,针对区域实际灌溉供水需求,考虑今后一定时期区域总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布局进行完善。以大中型水库、河流为主要水源,通过实施水库优化调度及建设必要的配套工程,提高区域灌溉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效益;将主要河流水系与中小型水库塘坝进行连通补给,实现泵站串塘、串库,丰水补枯,实现河流、水库、塘坝多源互济的供水格局,保障区域灌溉供水安全;进一步完善灌区和农田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根据南谯区内所在区域水资源条件、工程建设条件,现对南谯区不同分区提出农业灌溉供水保障总体思路布局如下:
        (1)大中型水库灌区——水源替代
        南谯区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要求,大中型水库优质水资源优先用于城镇居民生活,对其自流灌区灌溉水源通过引调水进行替代。规划拟建设引调水工程提引清流河和百道河水,替代大中型水库灌区灌溉水源;同时实施大中型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建设,进一步减小渠系水损失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
        (2)西北江淮分水岭地区——西水东调,引淮入岭,水库连通联调
        针对江淮分水岭区域存在的干旱问题,规划思路是重点解决江淮分水岭区灌溉死角和丰枯水库不连通的农业灌溉供水问题。江淮分水岭两侧为定远县和南谯区交界区域,为解决江淮分水岭两侧灌溉缺水问题,需提引池河(引淮济池)水入江淮分水岭两侧,实施滁州市局部区域西水东调,引淮入岭工程。通过提引工程将定远池河水提至定远县与南谯区交界处的新集水库、郎峰水库、得胜水库,满足灌溉保障要求。本次南谯区灌溉供水保障规划以此为契机,通过建站提引新集水库、郎峰水库、得胜水库水入江淮分水岭,利用管道串联水库塘坝,连通联调解决江淮分水岭无外水补给问题,从而解决江淮分水岭灌溉缺水难题,提高原有灌区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同时为节约用水,在山丘区严重缺水地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3)西北山丘区——挖潜内水,改善种植结构,实施节水续建配套
        南谯区西北山丘区主要包括:沙河镇大部、珠龙镇东南部、大柳镇东南部、施集镇大部等。根据对历史旱情调查以及检视2019年旱情,以上区域主要位于沙河集、城西水库上游,现状大多为山丘岗地,干旱期间受降雨减少影响内水不足,又无可靠的外水引调工程农业灌溉受灾严重。
        针对该区域存在问题,规划思路是重点解决以上各区灌溉水源蓄水能力不足的问题。该区域通过实施小水库、塘坝新建、清淤、扩容、增蓄工程,恢复和增加小水库及塘坝蓄水能力,截留内部水源,挖掘内部供水潜力,通过技改新建塘坝、水库灌溉泵站,加大提水规模,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同时在严重缺水地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结合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重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
        (4)东南部圩区——保证引排能力
        南谯区东南部圩区主要为乌衣镇东南靠近滁河的大同圩和黄庆圩,沿滁河圩区现状水源条件较好,但农田部分基础设施配套仍落后,灌排设施标准低,规划拟在现有水利设施基础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提高灌区灌排沟渠标准,减小渠系水损失率,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引排能力。
        5结论
        遵循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以2019年旱情为样本,全面系统检视问题,针对发现的工程建设短板和弱项,查漏补缺,系统完善,巩固提升,大力推进农业灌溉供水保障工程建设,不断增加农业防旱抗旱减灾能力。
        (1)大中型水库优质水资源优先用于人饮工程,其次用于灌溉供水,灌溉不足部分利用引调水工程进行水源替代建设;
        (2)江淮分水岭地区,通过行政协调,共同开发,引池入岭,保障灌溉;
        (3)挖潜内部水源,通过新建、扩建水库等拦蓄工程,截留水资源,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保障区域灌溉供水安全;
        (4)改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等节水建设,节约水资源;
        (5)提升灌区引排能力,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保障区域灌溉供水需求。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滁州市南谯区灌溉保障规划,2020.
        [2]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滁州市定远县灌溉保障规划,2020.
        [3]滁州市南谯区水利普查成果,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