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过程中景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高雪梅 张明慧
[导读] 摘要:为了积极应对我国环境恶化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并将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规划为国家未来发展发现,城市化建设也随之向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方向靠拢,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市政建设也需要积极转变思路,不仅要保证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宜性,还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江苏国美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摘要:为了积极应对我国环境恶化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并将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规划为国家未来发展发现,城市化建设也随之向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方向靠拢,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市政建设也需要积极转变思路,不仅要保证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宜性,还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植物生态效益以及本土特色植物种植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来分析市政建设过程中景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市政建设、景观、生态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都有了显著提高,而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在社会发展的潜移默化下发生着转变,每个城市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经济以及历史与风情的载体,社会的发展逐渐改变着城市面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市政景观代表着城市形象,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底蕴与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国家对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环保工作的大力开展,迅速催生了公园城市、生态城市等多种城市建设理念,新时代的城市居民,逐渐将视角投向市政景观的生态美和自然美。
        1、市政建设融合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代表我国城市建设真正转向环保低碳、绿色智慧型城市发展,因此迅速得到了国家领导的肯定,并在相关工作会议中指明,海绵城市将是我国城市发展方向。以往进行市政建设时,为了体现城市的整洁,一般都是将孕育万物的土壤隐藏于经过硬化的表层下,将整个都城市包裹在硬质包装中,对地下生态结构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至于出现城市生态失衡的现象。海绵城市概念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的城市建设方针,是对城市市政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海绵城市概念表明,进行城市市政建设时,选用具有透水功能的施工材料,为城市中的雨水、冰雪融水等水体提供有效的径流渠道,以此形成对地下水源的补充,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止城市内涝的作用。在具体的市政建设中,可以将海绵城市和景观设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积极创建观赏性与环保性兼具新时代市政景观,根据当前的形势分析,大多数城市进行市政建设时,都会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由此可见,海绵城市的市政建设方式,将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基本走向。海绵城市理念中的雨水花园、旱溪以及下凹绿地和透水铺装等设计方法,都是市政景观的重要成分,可以成为园林景观植物种植最佳载体,以旱溪举例说明,进行旱溪设计时,可以将其设计为自然河槽的状态,在旱溪内种植具有观赏性的耐水植物,再放置各种形状的河石作为景观搭配,在雨季来临时,旱溪能够起到雨水收集、渗入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旱溪能够在降雨天气有效收集周围场地无法消化的雨水,通过自身的坡度将雨水引流向下渗井或者雨水花园等位置,在此过程中,旱溪会促使雨水的地表径流速度降低,从而引导雨水大量下渗,补充地下水水量,并且可以消减地表的受冲刷程度,促使地标保持原有状态。而在雨水缺乏的季节,旱溪则可以担当旱河景观的角色,旱溪内的河石与耐水草植可以为城市增添一抹原始美,体现出一种不加雕琢、接近自然的美感。除此之外,在雨水花园中种植花叶芦竹、千屈菜以及蒲苇等水生或者耐水植物,以保证美观性为基本原则,将各种植物进行搭配种植,向人们提供独特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促进雨水的合理存蓄与利用。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的运用,由于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等施工材料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大型集散广场等市政项目建设中,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用途、形式等方面的具体状况,将各种色彩与透水性施工材料相融合,进行色彩、构图等搭配,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还能够发挥降低雨水径流速度、扩大雨水下渗量,以便补充地下水资源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市政建设中,有利于促进城市景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


        2、致力于开发植物生态效益
        在城市市政建设的景观设计中,通常会采用植物群落造景和花镜等设计手法,这些设计手法也的确产生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真正实现城市景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在实际的市政景观设计中,不能只专注于体现市政建设的景观性,还要兼顾植物的生态效益。对植物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部分植物生长习性有相生相克的现象,例如紫罗兰和勿忘我等植物会与丁香的生长习性形成冲突,两者需要进行分开种植,否则会对彼此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而耐冬和茶梅一起种植,会减少彼此生长过程中出现霉病问题的可能性;而朱顶红和夜来香、一串红和豌豆花的共同种植,可以在彼此之间形成促进生长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共生共荣;再就是将欧洲云杉和树莓榛一起种植,两种植物根部的交集,能够为彼此提供更加充足的生长能量,创造更加良好的生长条件。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并根据当地气候、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各种植物形态、花期以及色彩等方面的合理搭配,进行群体种植,促进各种植物的和谐生长、相互衬托,营造美好的花镜效果,并利用这种方式提高城市景观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具体地说,在市政建设中,植物种植除了能够打造城市景观外,其生态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各企业的厂区内种植臭春椿和梧桐以及国槐等大型植物,能够大幅度消除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含量,起到降低烟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净化空气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进行市政建设时,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有利于城市景观和生态的融合发展。
        3、偏重于种植本土特色植物
        在部分城市的市政建设中,过于追求新奇、稀有,选择城市景观绿化植物物种时,种植了不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植物物种,比如说北部城市种植南方绿化苗木,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做法,因为南方苗木不具耐寒性,只适合南方的湿热气候,无法适应北部的干冷环境,在北部城市种植南方苗木会造成严重的成活率低下现象,因此,这种植物种植方式极不可取。在市政建设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重视乡土树种的作用,以乡土树木作为景观绿化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这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决策者的错误认识,使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认识到乡土树木的优势,避免盲目地引入外地树种。执意引进外地树种只能得到一时的美丽,时间久了,不仅树木难以存活,无法形成预想的景观,还可能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同时引入外地树种而耗费的资金和心血也付诸东流。而乡土树种适应了本地的地理环境才得以繁衍和进化而成为本地的特色植物,以本地乡土树种作为绿化景观不仅经济适用,还易于成活,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本地特有的景观和文化面貌。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政建设当中要做到景观和生态兼顾,才能美化城市和展示城市内涵,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名片。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开发植物的生态效益,发挥本地特色树种的优势,提高城市景观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李育红.浅谈市政建设过程中景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1):160.
        [2]胡定伟,刘娟.市政景观项目施工管理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3]童文威,孔繁梅,徐文.漫谈提升市政建设的景观意识[J].城市,2004 (04):51-52.
        [4]廖远东.刍议城市园林绿地市政设施的景观化新途径[J].现代园艺, 2014(10):89-90.
        [5]王明伟,范永艳,姚雪峰.浅谈承德市的道路景观建设[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03):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