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孟淑玉
[导读]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模式的举措,符合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专业理论研究班、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党校  27400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模式的举措,符合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基层治理过程中,难免会遇上各种问题,通过法治建设的措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能够使基层工作更加标准和规范,也更能维护群众利益。
        关键词:基层治理;法治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部分,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是社会治理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积极创新治理方式,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要想保证方向正确,政治保证坚强有力,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且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结合、相统一。所以,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牡丹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方向正确,领导有力。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在规范机关、社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行业、非公组织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查漏补缺,立行立改。对于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单位、部门,建立健全党组织,做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拓展新的空间。二是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组织基础。着力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发展经济带头人、优秀退伍军人、合作社负责人中选拔党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给予各种优惠条件和便利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职务。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下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村担任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三是做好基层党员队伍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凝神聚力。近年来,牡丹区严把党员“入口”,保证把最优秀的纳入到党员队伍。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严格“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注重党员的政治荣誉和政治利益,关注党员的切身利益需求,提高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精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依法治理工作。近年来,牡丹区委已经多次举办此类培训班对科级干部、农村“两委”干部进行培训。二是突出宪法、法律教育。充分利用党校、司法等部门对广大的干部群众开展宪法、法律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法律至上”观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依法办事。三是加强经济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依照法律从事市场经营活动,不触碰法律的底线。四是加强民生和社会建设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人社、食药、市场监管、林业、民政、交通交警、便民服务大厅等部门,大力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民主自治、群众信访维权、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基层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诉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三、做好法律进基层工作,促进全民守法。近年来,牡丹区通过各种形式,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提高了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和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是做好“法律进机关”工作。组织党校教师、法律工作者走进行政事业单位,为干部职工开展法律知识、法律政策宣讲,提高大家学法用法能力。

有关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笔试测试等形式组织法律知识测试,了解掌握大家对法律的熟悉认识程度。二是做好“法律进乡村”工作。各乡镇把农村法治教育纳入工作计划,设立法律辅导站,法律图书室,制作法治宣传栏。深入农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和水平,避免走歪路、邪路。三是做好“法律进社区”工作。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到社区“双报到”等形式,走进社区宣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普及阵地建设,设置法治宣传栏,开设社区法治课堂,建立“普法小广场”,组建法治宣传教育志愿队伍。突出抓好下岗职工、残疾人、生活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和法治教育工作,避免矛盾发生,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四是做好“法律进学校”工作。普法工作从娃娃抓起,充分发挥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交警等部门优势,积极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注重对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的法治教育,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五是做好“法律进企业”工作。加强企业法人法治教育阵地建设,经常组织一些法律普及活动。组建“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深入园区开展专项活动。注重农民工的法律普及,组织人员到企业、工地、民工住地,通过散发宣传单、现场解答、维权服务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他们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能力。
        四、推进依法治区,努力提升全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牡丹区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完善各项制度,积极发挥统筹推进作用。推进政府“三重一大”事项“五步”连接,整合执法队伍,严格执法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决策能力。调动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鼓励广大群众依照国家法律合法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推进全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动员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不断深化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企业依法治理工作。注重发现和改进薄弱环节,完善依法治理运行机制。做好“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深化“放管服”改革,教育广大执法人员学法、懂法、用法,崇尚法律,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五、创新形式,不断扩大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针对性和覆盖面。持续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消费维权、安全教育、扫黑除恶、食品安全等经常性、群众性普法教育、法治讲座,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融媒体、网络法治专栏和法治栏目,加大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宣传部联合司法部门组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文艺演出、法治教育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以12月4日“宪法日”为契机,展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新成果,弘扬法治精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公安、司法、交通、交警、环保、各社会团体要在基层深入开展社会稳定、扫黑除恶、交通秩序、环境保护等专项整治活动,搞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区委普法讲师团和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制度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是当前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我国推行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层工作由于同人民群众有着直接关联,通过法治手段,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彩霞.社会治理视域下平安青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然选择[J].青海社会科学,2019(05):152-157.
        [2]王萌.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法治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法制博览,2019(29):215-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