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也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属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思维活跃,记忆力较强,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1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包括对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语文理论知识学习,更要重视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会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比如问题教学,也就是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最终完成高效教学。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还能提升其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
1.2培养小学生优秀品质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也要对学生道德认知、思想水平等进行全面提高,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小学生在积极的文化影响下,形成优秀的品质,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掌握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要有充分了解。同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青蛙》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小青蛙与小蝌蚪有什么不同?小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么?等等,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使小学生明白原来随着青蛙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会有不同的样子,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培养学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加强小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写作过程中感情的抒发,使大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抒发感情时千篇一律,毫无特色,降低了作文的写作质量。所以教师要加强小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通读,了解文章大概的内容,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关于描述荷叶的语句,并进行标记,从而能够抓住文中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在心中形成一幅完美的画面,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3加强小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小学生通过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关于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名事和优美园林建筑,等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未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加强小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为其感到自豪,使其积极承担其文化传承的工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端午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文章来培养小学生文化传承能力。课堂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引出我国历史上众多的英雄人物,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然后进行该课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该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过程,进而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同时,让学生回忆其他为国牺牲的人物,使学生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历史人物和光荣事迹,让学生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2.4通过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学习目的就是要掌握知识。语文学科是汉字学习和文学学习的结合,想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所提升,就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素养最为基础的的知识核心就是小学语文教授的知识点,简单的说就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运用,还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首先自己要对一个学年或多个学年的语文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做到在知识点中如鱼得水,融会贯通,要了解知识点相关的联系,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将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系统全面牢固的掌握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巩固原先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以往知识点记忆的更加牢固。也可以拿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引出新的知识,让新旧知识自然衔接,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压力。
2.5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适当采用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复习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语文课堂单调枯燥、毫无趣味,小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也就不会关注教师的授课内容。因此,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开始新的课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并让他们自主思考,发现有效的解决办法,去解决学习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并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2.6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则逐渐从被动地学转变为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方面,课堂评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肯定的态度和鼓励的语言都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评价在小学生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一句鼓励就能重新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重视课堂评价的作用。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并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文化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就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核心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更多的教学新策略,利用新理念教书育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安禧.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学周刊,2019(29):103.
[2]吕飒.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07-108.
[3]梁晏.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落实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8(32):43-44.
[4]沈燕珍.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8(3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