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穆妮热·喀哈尔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3期   作者:穆妮热·喀哈尔
[导读] 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人生存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重要能力素养,近些年已经逐渐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观众。
        摘要: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人生存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重要能力素养,近些年已经逐渐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观众。基于此,本文对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希望能够对当代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初中生

引言: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在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使自身综合素质、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并适应当代社会的全新要求。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
(一)个性化
        在现代社会,创新这一概念常常被看做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思路的见解或是创造出新事物、新理论、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如果从这一教导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就是其创新能力的基础所在,只有具备了与他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事物认知、性格特点、思想观念,才能够在现有思维模式下完成创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坚持个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爱好与特长,树立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并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展开知识传授、能力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并在持续性的创新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提升[1]。
(二)系统性
        人的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多种要素组成,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要素,其创新能力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出作用。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需坚持系统性原则,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多种要素的协同发展,并为其提供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在多种要素支持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创新实践中得到系统训练。
(三)协作性
        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会受到各种智力因素的影响,如道德品质、情绪调节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与创新能力发展直接相关。基于这一情况,教师还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非智力素质进行培养,同时积极组织其参与各种合作探究活动,帮助其学会如何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共同实现创新,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的思考探究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要前提,只有突破了固有思维,对各种事物、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可行的创新思路,为创新活动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尽可能避免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而是要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2]。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时,即便课文内容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讲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教师仍然需要鼓励学生先独立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来猜测这篇古文所讲述的故事及其思想内涵,之后再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进行解析,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习惯于先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向教师寻求帮助,而其创新意识也会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二)组织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单纯依靠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并不能够取得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创新思路、总结创新方法,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3]。例如在学习《荒岛余生》这篇课文时,虽然课文内容节选自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后续情节也比较完整,但教师仍然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课文后,对鲁滨孙后续的荒岛生活展开想象,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课文中故事的续写。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参与创新活动的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这些对于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尊重学生创新成果
        对于各项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即便教师能够为其提供较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其创新成果(如作文、诗词赏析等)往往也会显得比较稚嫩,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要拥有明确的认知,并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创新成果予以充分尊重,而不可以批评的态度对其创新成果加以评价,以免挫伤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文章创作背景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鼓励总结文章中心思想时,学生往往很难准确把握到鲁迅先生在文中对封建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批判,但在进行评价时,教师仍然需要持开放的态度对学生观点予以肯定,并指出其中的常识性错误,这样学生能够意识到创新的“可行性”,在之后的学习中,自然也就会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结束语:总之,创新能力作为青少年发展的必备素养之一,其在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系统性、个性化、协作性原则,并在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组织等方面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培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61.
[2]练思华.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J].文学教育(下),2018(10):106-107.
[3]李东彬.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学周刊,2016(31):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