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
(华宁县人民医院;云南华宁652800)
【摘要】目的:分析导致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出现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笔者进修医院急诊接受PCI治疗并在术后首日经心脏彩超检测发现左室射血分数不低于50%的72例AMI患者,将患者分为非心衰组(36例)和心衰组(36例),随访3~12个月,对比两组的预后生存时间,根据其临床资料分析引发心衰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衰组的女性占比、平均年龄、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率均高于非心衰组,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低于非心衰组,冠脉近端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高于非心衰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的预后生存时间短于非心衰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是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患者预后不佳,亟需积极干预。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危险因素;预后
在社区中,约有50%以上的心力衰竭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这种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升高而升高[1]。目前临床对这种心力衰竭的认识仍有不足,因此临床需要识别患有此类心力衰竭的患者的危险因素,以便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选取我进修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PCI治疗AMI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试分析患者出现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笔者进修医院急诊接受PCI治疗并在术后首日经心脏彩超检测发现左室射血分数不低于50%的72例AMI患者,基于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临床症状体征差异将其分为非心衰组(36例)和心衰组(36例)2组。研究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57岁~73岁,平均(65.65±15.5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56岁~74岁,平均(65.69±15.51)岁。将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结果为P>0.05,即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搜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前白蛋白水平、冠脉近端病变情况、多支血管病变情况等,通过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来明确引发心衰的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随访3~12个月,对比两组的预后生存时间,根据其临床资料分析引发心衰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 19.0版统计学软件中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通过统计分析后结果若为P<0.05,那么便意味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
心衰组的女性占比、平均年龄、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率均高于对照组,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低于非心衰组,冠脉近端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高于非心衰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预后
心衰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29±1.62)个月,非心衰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3.68±2.27)个月,心衰组短于非心衰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445,P=0.000<0.05)。
3 讨论
从结果可以发现,AMI患者在进行急诊PCI治疗后容易发生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女性、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冠脉近端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等均是引发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心衰者预后生存时间更短(P<0.05)。上述因素之所以成为危险因素,主要是:①年龄升高会使心肌细胞不断老化,进而导致舒张功能障碍,而舒张功能障碍正是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特征;②女性在慢性负荷下其左心室的改变要比男性更加明显,更容易发生同心性心肌肥厚,老年女性出现心室-动脉的异常耦合运动的几率更高,其左室射血功能与充盈过程都难以如男性那样长时间保持最好的状态;③高血压可使患者心肌肥厚,导致左室重构、左房增大,令左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进而引发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易引发冠脉粥样硬化,使多支病变发病率升高;④心力衰竭者住院时间较长,经常处于炎症与营养不良状态,而前白蛋白正好可以反映这两种状态,故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相对更低;⑤冠脉病变血管的数量越多,患者越容易发生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这是因为发生病变的支数越多,心肌受累的面积就越大,并且冠脉病变位置越近,对心肌的影响也就越大[2-3]。
关于预后生存时间的问题,虽然AMI发生后患者可以通过急诊PCI给予有效的治疗,但心力衰竭依然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并且无论射血分数高低,患者所面临的风险都是相似的,若要延长预后生存时间,只能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语:
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均是引发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谢秀峰,崔晓迎,袁海凤,等.射血分数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4):4196-4200.
[2]陈振润,谢晓明,林海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后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07):20-21.
[3]杨彦,陈长春,王雅莉,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8):3562-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