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 李艳
[导读]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
        摘  要: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探究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对课本知识进行预热,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知识,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开展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课前预习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环节,是提高学生内化质量、促进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初中语文预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预习效果欠佳,难以达到理想教学的成效。预习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从而为学生正式接受课堂教学做好基础。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前预习质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普及,初中语文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正确认识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没有重视课前预习活动,因此,难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部分教师觉得如果在课堂教学前就让学生提前预知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已经自己掌握了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容易使学生失去了新鲜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些教师则认为相对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预习只是走过场,是迎合教育规定的一个形式,而没有实际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导致很多教师根本不会给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任务,还有些教师虽然安排了课前预习的任务,但并没有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难以发挥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1]。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为学生布置合适的课前预习任务
        初中生的思维仍然处在发展的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往往缺少目的,缺乏预习的兴趣,随意翻翻课本就认为是课前预习。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应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认知能力,为学生布置合适的预习清单,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2]。
        例如,我在开展《范进中举》一课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构建课前预习框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范进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范进问什么要发疯?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一个喜剧吗,为什么?”,让学生仔细阅读一遍课文,其次让学生了解“进学、烂忠厚、五更鼓、机变”等词语的解释,最后对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进行检验,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预习任务中布置的问题。通过设计这样的预习任务,能使学生有条理的进行课前预习,从而提高语文课前的预习质量。
(二)教授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初中生有一定的文本理解能力,教师应由浅入深的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前预习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认读新生词,标出段落,这种教学模式相对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3]。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使其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例如,在学到《社戏》一课时,此篇课文有四十个自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课前预习步骤:一标,标注自然段序号,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跟紧教师的授课进度;二读,有节奏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三查,通过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生僻字的读音和含义;四思,在阅读课文时思考课后练习题;五记,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学习时有针对的解决。
(三)多样化的课前预习形式
        传统的课前预习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只是单纯的阅读课文,甚至是不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引入多样化的预习形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预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将课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前预习中,不仅能够丰富预习内容,还能为课堂学习营造愉快的氛围[4]。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微课、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开展课前预习工作,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阅读感受分享,引导学生在讲台上分享自己喜欢的名著片段,使学生感受分享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文革时期的社会现状。同时,为学生展示网络下载的紫藤萝图片,通过写作背景和相关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作者会有“焦虑和悲痛”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提升课前预习效果。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预习的教育意义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第一,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可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二,避免单一的预习手段,而是通过多角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挖掘各知识内容中的关联性,从而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第三,合理限定预习的时间,从而增加课前预习的挑战性与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语文教学时,高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美娟.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J].速读(下旬),2018,(12):55.
[2]赵光福.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9,(2):8.
[3]赵娜.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J].课外语文(上),2019,(10):36-37.
[4]刘波.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学案的设计与运用[J].语文课内外,2020,(10):54.
[5]赖启伟.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3):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