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比较明显,自制力比较差、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心理依赖性强等等。这些年龄特征给我们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素质教育 注意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教学效益
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比较明显,自制力比较差、 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心理依赖性强等。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是一种双边、具有交互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发挥。学生精力不集中,就学不好,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发展思维能力,其原因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而引起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单靠有意注意去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是觉得很累、很吃力的。因为任何学习或工作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同时,常常会有别的事物干扰我们的注意,所以只靠无意注意也是难以持久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上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促进有意注意的形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精神极度兴奋的情况下,注意会更集中,聪明才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用愉快的语气、语调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
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注意声调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2、用“悬念式”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悬念表现为学生急于获得结果,但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又无法获知,因而可以触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悬念可设置于一节课的开始,可以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开始就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利用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和美羊羊争吵设置悬念。它们非常喜欢散步,美羊羊每天沿着这个长方形的草坪走一圈,喜羊羊则沿着这个正方形的草坪走一圈。这一天它们却吵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它们都说自己走的多。这时学识渊博的慢羊羊马上就告诉他们两个到底谁走的多?同学们你们知道村长爷爷是怎样知道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课题的被揭示,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他们充满好奇的渴望新知识的学习。
二、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促进有意注意的巩固,无意注意通常在兴奋下产生的,它是有刺激物有特点而引起。
教师可用刺激物来刺激学生的中枢 ,促使学生形成有意注意,并专注于知识的探求。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学生不能单凭兴趣学习,他们常常必须学习那些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及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及它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追求趣味。
三、掌握学生认知特点把握好两类注意的转化,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如果过分的强调或过多的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引起疲劳,甚至产生厌学思想;如果单纯的依靠无意注意,就不能增强学生的深入学习的欲望及学习的持久性。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应努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体方法如下:
1、课堂上严格要求与生动活泼的讲课相结合
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让学生思想上开小差,迫使学生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学生的有意注意是有限度的,不能太久,教师绝不能采用注入式教学,而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把课上的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实行弹性教学,下保底上不封顶,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给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善于处理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情况
课堂上难免有不注意听课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语调、眼光、提问、做练习等来解决分心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发现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应提高(加重)讲课的语调以警告;可用目光盯住开小差的学生以提醒他注意;可通过提问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刚才老师讲了哪些内容”等,顺理成章地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精简多练。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教师讲课不能“一灌到底”,应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就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中学到了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