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于新教师培养的校本研修评价机制有管理主义倾向明显、忽视评价者价值的多元化以及过度依赖数据测量等弊端。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 罗祥育 王文俐
[导读] 目前,基于新教师培养的校本研修评价机制有管理主义倾向明显、忽视评价者价值的多元化以及过度依赖数据测量等弊端。
        摘要:目前,基于新教师培养的校本研修评价机制有管理主义倾向明显、忽视评价者价值的多元化以及过度依赖数据测量等弊端。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由于其职能和培训需求等因素,为促进新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体系显得极为迫切而有必要。
关键词:教师培训机构;新教师培养;校本研修;评价机制
        目前校本研修存在管理主义倾向明显,忽视价值多元化,以及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和数据测量,缺乏激励功能,不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促进新教师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有限。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由于其职能和培训需求等因素,校本研修作为新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建立一套既符合教育评价理念有适合实际校本研修的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显得更加迫切而又必要。
        一、分层达标,梯次推进,促进校本研修实效化
        1、建立简阳市进修学校新教师校本研修信息库。学校分别建立中级、初级教师校本研修信息库,信息库收录新教师个人信息、学年校本研修计划和总结、研修质量评判、研修资源需求信息、培训需求信息,把研修质量评判、校本研修总结作为职称评定、推先评优的直接依据。




图1
        此外,根据新教师信息及学校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新教师培养团队管理流程图”(如图1),培养管理流程的建立有利于职责划分,明确责任,能够更好的对新教师进行相关培养。
        2、根据专业成长对新教师按阶段分类。根据美国学者卡茨的教师专业成长四阶段理论,可以将新教师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适应磨合阶段,一般出现在工作1?3 年,属于潜能型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学经验;适应发展阶段,一般出现在工作4?6年,属于经验型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成熟提高阶段,一般出现在工作7?10年,属于研究型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产生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协调发展;反思创新阶段,一般出现在工作10年以后,属于专家型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已经进入探索和创造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建立新教师专业格次升等考试制度。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将教师分为专家型、研究型、经验型、潜能型四个等次,每2年潜能型和经验型教师由学校行政部门组织针对性的升等考试,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由学校教科室及教导处协同相关组织考核,考核成绩与职称晋升挂钩,根据成绩高低分别对应高级(80分以上)、中级(70分以上)、初级职称(60分以上)的晋升。
        4、分层实施过关达标式考核评价。不同层次的新教师选择不同的研修目标任务,把集体必修与个人选修结合起来,实行过关达标式考核评价,新教师根据研修内容自己确定研修计划。其中,潜能型教师由集体备课组审核计划,验收成果;经验型教师由学科教研组审核计划,验收成果;研究型教师由学校教科室审核计划,验收成果;专家型教师由县教研室审核计划,验收成果。采用目标责任制,每年考核评价一次,学校复审后发放过关达标升级证书,把显性任务完成式考核与隐性潜能挖掘结合,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二、必选结合,因人而修,促进校本研修个性化
        1、研修内容按课程结构分类。校本研修的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又分为公共必修和分层必修。公共必修主要包括师德修养、培训管理与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新课程基本理念、课堂教学技能、校园安全等。分层必修针对不同层次的新教师设计不同内容,潜能型教师主要研修的内容包括课标研修、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培训管理等教学常规;经验型教师主要研修的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检测与评价、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培训管理技巧等教学技能;研究型教师主要研修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教育艺术等教学创新;专家型教师主要研修的内容包括教育智慧、课堂创新、教学风格、教育科研等教学思想。校本研修选修内容包括读书学习、教学反思、案例研修、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等。
        2、明确课程实施责任主体。公共必修与分层必修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基本组织方式,人数少的学科可以采用校际合作研修或网络远程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确定研修内容,组织研修活动,考核评价研修效果,其中公共必修占40%,分层必修占40%,个人选修占20%。必修与选修结合,把甄别式评价与个体纵向发展式评价结合起来,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和主体发展。
        3、按需分层与实施考核。校本研修内容按照新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需要实行分层设计并实施相关考核。每一个阶段的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校本研修评价的目标任务也不同。潜能型教师应该把教学常规作为研修评价的主要内容,做到胸中有规则;经验型教师应该把教育教学技能作为研修评价的主要内容,做到手中有技术;研究型教师应该把教育教学科研作为研修评价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办法;专家型教师应该把教育教学创新作为研修评价的主要内容,做到脑中有智慧。校本研修必修内容由学校组织活动,新教师全员参与,统一考核。分层必修内容由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组织活动,学校新教师分层参与,分层考核。
        三、学分登记,任务驱动,促进校本研修全员化
        1、明确学分登记的要求。新教师每年年底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上报下一年度校本研修个人计划;每年1月底前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上报上一年度校本研修实施的具体材料,并填写《新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登记表》。学校行政部门审核后,统一报学校认定,把目标激励、效益驱动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促进新教师自觉发展与主动发展。
        2、确立学分认定的机构。全校新教师培训学分的认定,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各级行政部门主管新教师培训业务的职能处室或指定机构具体负责。新教师校本研修的学分,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确定后,上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认定。学分管理实行专人登记、信息化管理、学分公示制度,由学校各级学分认定部门指定专人负责,新教师可通过学校教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查询个人的培训及校本研修学分。
        3、规范学分认定的标准。新教师每学年应完成不低于160小时的校本研修活动,其中工作时间每周应该安排一天或八小时的必修活动,包括公共必修和分层必修,教师每周应自行安排两个小时的个人选修活动。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进行组织与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出勤、参与情况、研修效果等,学校集中认定学时与学分。选修活动采用个人学期初申报计划,学期末申请学时学分,教研组认定,学校审核。公共必修与分层必修每年超过8学分的按8学分计,个人选修超过2学分的按2学分计,不累计,不能相互抵消。
        四、校本研修工作的评价
        按照校本研修评价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将“投入——活动——产出”分别转化出一个量表的体系。按照校本研修培养新教师的的工作实际,特制订“新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评价量表”,如下:
新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评价量表






        如量表所示,投入主要指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表现在所进行的系列工作措施上,我们把重点确定为组织领导;活动主要定位于校本研修的活动过程,即活动的开展情况上;产出则主要看校本研修的工作绩效和成果。
        五、注重行政推动,促进校本研修常态化
        1、明确目标,确立原则。校本研修评价的目标是激发新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情,将终身学习的思想深植人心,最终达到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使其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校本研修评价的原则是全员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2、成立校本研修考核领导小组。校本研修评价实行学校管理的模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管理本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考核领导小组负责 本校每学年校本研修项目的审核申报、实施监督以及对新教师年度校本研修登记学分考核确认。校本研修考核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校长担任。
        3、落实校长责任。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修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保障、统筹利用各种资源的直接责任主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需要资源、智力和经费的支持与保障,落实校长责任是提高校本研修实效的关键。
        加强学校层面的评价与考核是保障新教师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采用随机抽查和学年末集中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得分,并把结果纳入对新教师个人的综合考核中。实施多元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新教师校本研修评价机制能够把自上而下的被动式评价与自下而上的主动式评价结合起来,促进新教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
[2].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
[3].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 2004(04) .
[4].尹祥.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以南京市N校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0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