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农村从教高年级数学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小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计算错误原因分析,主要有下面几个因素:
一、感知不精细、审题不认真。
由于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简单,易造成学生感知不精细,加之学生再在看题、读题、审题过程中,在草稿上演算,抄写时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表象模糊,致使抄错数字、符号,如:将510+5错抄成510÷5或510×5.又如在抄写时将3写成8,4写成9,加号看成除号。
二、负迁移的干扰
所谓负迁移,就是学生已掌握知识对新知识学习起障碍作用,将过去所掌握的方法不恰当的迁移到新的运算中去,而出现计算错误。如计算2.36+5.8列竖式计算时将末尾对齐,学生错误的将整数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计算中。
三、注意分配能力差
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分配的发展缓慢,遇到较复杂的计算题目,常不能分配注意力,顾此失彼,造成计算错误。如在加减运算中常常忘记退位或进位,在商末位有零的除法中,常常忘记商末位的零,在小数乘法中常常忘记点上的小数点,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不能兼顾运算法则,中间结果,运算方法,进位、退位的处理等。
四、口算技巧的影响
基本口算不熟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如35+27误等52,2800÷70误等4.
五、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影响
由于对计算匮乏正确认识,而养成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表现为书写字迹潦草、模糊;在口算上无论数字大小,熟练与否,一律口算;在计算时,将计算过程随便写在桌面上,作业本上,手心手背上,缺乏审题、估算、验算的习惯等。
根据上述原因,要减少学生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计算,都是依靠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如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计算32×99就有两种方法:
①32×99 ②32×99
=32×(90﹢9) =32×(100-1) 两种方法都正确运用了乘法的意义,数的组成与分解,乘法分配律,显然第二种方法简便。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培训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小学数学口算最基本的内容有: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两位数的乘加、乘减、除减计算;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一些特殊法则等进行计算。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六年级时还对一些基本的计算不能运用,如计算分数时还在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写带分数时居然一半是整数,一半是假分数等。这些都说明学生对于计算的基本技能、基本常识、基本训练的缺失。
三、加强针对性练习,排除负迁移干扰、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负迁移的抗干扰训练。如判断下面的竖式或计算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2.5 37.28
× 1.08 ( ) + 5.3 ( )
结合本年级、本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试卷易错点、作业错误共同点,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以求逐步提高。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
2、认真演算的习惯。要训练学生遇到困难能沉着冷静,有始有终的态度;演算时,要求书写认真,格式符合规定,计算正确,竖式条理清楚。
3、检查、验算和估算的习惯
学生养成检查、验算和估算的习惯,是防止错误的重要措施。在检查可时采取逐步提问检查,如:题目抄对了没有?竖式累的正确吗?数位对齐没有?验算一遍,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得数写了没有?平时作业及考试过程中,要求学生检查时把原题盖住,再算一次对照答案,如不一致再计算第三次。
五、计算训练不可一刀切,避免学生数学兴趣的缺失。
在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时,我发现一定要对学生认真分析,计算能力强的重点放在感知易混淆的部分,吃亏上当多了,孩子们就记住了;计算能力差的,从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入手,全面重点拔高;学困生一定要慎重,从他(她)已有基础入手,分析哪些通过强化他(她)能掌握,哪些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能掌握。把侧重点放在孩子能学会能运用的方面,以达到转化的目的。一句话,计算训练不能忽视,也不能一刀切。这样才可以达到初衷,才不会让学生觉得“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