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用大数据分析,对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为辅助教学方式(又称协作学习),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改善班级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告别生产式教学。解决教师由于地域差异进行的交流,方便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以目标设计为先导,师师、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寻找出新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效应;教学方案
1 具体实施方法和过程
1.1对跨区域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组建,包括七所中学九名教师,18个班级,723名学生参与。进行课题研究和分析,各教师对所在的区域班级在大数据下进行,明确分工,课题组的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
1.2课题组成员按课题安排,通过见面会或网络视频会议等大数据积极定期参加师师合作交流和研讨,研究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按照交流结果进行备课。
1.3课题组成员认真制定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并且各自负责所在的区域学校或班级进行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定期总结和分析。
1.4研究过程中师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分析,包括每月、每学期、每年等,及时反思,及时修正。
1.5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课题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研究总结报告,撰写科研论文,写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及总结优秀课例。
2重点研究
2.1师生合作及生生合作:教师应该发挥课堂的主导,是合作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无论什么课,教师讲得再好,离开学生的活动注定是低效的,我将合理的分配小组成员,并用拿签名的激励方法进行组内和组间交流,每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问题,可拿到对方签名,然后抽取代表进行交流,学生很乐于去帮助别人,拿到别人签名也获得了成就感。组长根据组员的预学和交流数据汇总: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基本问题能够自行解决,在合作学习下能自行解决的题目,课堂不再重述。通过小组长的统计数据交流,为课堂上典例和易错题选取讲解提供了参考。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有效进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要深入合作小组中,以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最后再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要不定时地参加到每个小组的合作中去,这样既能把握课堂的节奏,又能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课前我们给学生下发预习自测卷,小卷做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预习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分析,找出自身不足,为我们新授的课程个性化学习及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2.2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共参与人员包括七所学校、九名教师、18个班级,723名学生(涵盖初一、初二、初三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对每个班级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优秀、及格、不及格),用百分率对三个层次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分组学习法总结了三种方案。
方案1(平均分组法):每个小组班级前六名优秀学生各带一组梯度分配,这样可以做到优生帮助学困生学习,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帮’和‘学’,优生体现在帮助学困生学习,学困生的成绩快速提高,同时优生对已会的知识巩固,总结学习经验,对新知识又可以预习。但是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此方法存在弊端,优等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况,进取心不强,缺少‘比’的心里,成绩提高不大。通过师师合作交流讨论产生分层分组法。
方案2(分层分组法):此分组方法就是把优等生和优等生分到一组,同样每班分五组,这样分在一组优等生的比拼意识比较高,体现出‘比’;学困生分在一组又处在同一层次,每名学生又找到自信,也会产生比拼心里。对此方法进行一学期研究观察发现,优等生部分提高较大,部分学生又少了点自信,同时又在同一层次找到自信,但学困生提高较慢。经过师师交流研讨,怎么样才能克服这两种合作学习方法缺点,就产生了循环分组法。
方案3(循环分组法):本方案就在方案1和方案2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使用,方案1运用一定时间后,再运用方案2,进行循环使用。循环分组法可以把方案1和方案2的缺点都屏蔽了,又继承了前两个方案的优点。对于优等生在方案1中产生自满没有比拼的情绪时,就用方案2,这样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在同一组中都会产生比拼心里。对于学困生在应用方案2时又会有了信心,但是在这组中又会进步较慢,这时可以用方案1使学困生受到优等生的帮助。这样两种方案轮流使用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经过实践和交流。我们得出结论:新授课的学习更适合方案1;而复习课的学习更适合方案2,这样,也更容易实现分层教学。经过两学期的实践,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总结
上述三种方案是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并进行逐步的改良,在不同时段,不同的年级应用,每次考试之后都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每一学期、每学年都对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对比。七所学校对三种小组合作方案应用有相同的规律,对采用方案1和方案2时,三个层次学生的比较,方案1及格率要高出方案2,优秀率和低下率要比方案2低,反之采用方案2时,优秀率和低下率要高于方案1,及格率就低于方案1。采用方案3可以看出要优于前两个方案。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设计》作者盛群力,郑淑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作者伍新春,管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作者刘玉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作者DavidLittle,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5、《探究学习教学策略》作者徐学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