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起点。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学生面对冗长的数学定义或复杂的解题规律时,常常会束手无策。基于生本课堂的数学概念教学,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借助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落实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采用精简的短句口诀,理解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提升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维;概念教学;抽象思维;合作探究;概括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关注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和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新知,学习效率低下,数学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充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课堂开展情景化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利用体验活动,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通过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低年级概念教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概念学习是建构数学知识网络的基础,是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起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主要是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直观形象,通过操作和体验,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学生的语言概括和知识理解的培养不够重视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了学习素材的创设,尽管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注重了对体验活动的开展,常以为看过、做过、学过就行了,但对知识概念的内涵理解和数学问题的思考却有所忽视。
概念教学应当以学生的概念认识和问题理解为研究核心,借助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理的情境中充分参与课堂学习,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概念知识。
(二)知识积累的过程关注不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往往只关注了结果的重要性,而对概念问题的过程性学习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
在概念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根据直观素材和简单图示,通过对比、概括,挖掘学生学好数学的潜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念的教学策略不够完善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偏弱,加上教师灌输式 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对抽象概念的分析与理解,导致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理解较为困难。
教学时,教师应当将概念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让学生由浅至深的融入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学会倾听和表述,逐步形成概念知识体系。
二、基于生本课堂的低年级概念教学实践探究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细胞,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数学知识的灵魂[1]。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点,在体验、互动和理解基础上加上对概念的理解。
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和对事物的概念掌握情况,笔者倡导以学生认知为教学起点,例谈概念教学中开展合作性学习体验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借助旧知识,直观引入概念
低年级概念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概念的“最近发展区”,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新的知识概念。
【案例一】“认识几时几分”课堂教学片段
1.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①PPT课件出示6时的钟面,师:同学们看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生: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是6时。
PPT出示9时5分钟面,师:观察钟面,分针不指着12,这时表示什么时间呢?
②学生自主思考,尝试时间的认读,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1:9时多;生2:9时多一点;生3:9时5分。(板书:认识几时几分)
2.直观感知,形成概念。
①观察交流,钟面上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 )个小格,一共有( )个小格。
交流发现:每个数字是1大个,一共有12个大格。
PPT课件演示分针的动态效果,师:分针走1小格,时间经过是1分,那么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久呢?
汇报,小结: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圈是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
②师:仔细观察分针从数字“12”走到“1”,走了几小格,是几分?
生: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小格,应该是5分。
图1
数一数:一大格里有5小格,是5分;一大格一大格的数,两大格是10分……,一圈12个大格,是60分。
师:拨一拨,说一说,分针对应的数字所表示的是几分?(如图1)
③根据上述学习,再次尝试读出教学环节①中钟面上的9时5分,读作9:05。
鼓励学生依次读出图1中各个钟面显示的时间,并让学生谈一谈读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思考】教学“认识几时几分”一课新知部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所见、所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抽象思维。
(二)探索感知规律,抽象概括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较为直观、具体,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探究体验,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二】“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课堂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感知关系。
师:分别用9、10、11、12根小棒摆正方形,可能会多出几根小棒?
分组摆小棒,完成列式:9÷4=2(个)……1(根);10÷4=2(个)……2(根);11÷4=2(个)……3(根);12÷4=3(个)
发现:剩余小棒可能为1根、2根或3根。
②操作体验,深入探究。
师:小棒数量为13、14、15、16、17根时,剩余小棒数量会有变化吗?
发现:用13、14、15根小棒摆正方形时,剩余小棒仍为1根、2根、3根。
教师追问:多出的小棒能否为4根或者更多呢?
生1:剩余4根小棒,能再摆1个正方形。
生2:剩余5根小棒,能再摆1个正方形,多1根。
学生讨论、小结:,如果小棒数量等于4或大于4,可以继续摆出若干个正方形,直到剩余小棒的数量为1根、2根、3根。
小结:除数都是4,余数可能是1、2、3。
2.交流体会,验证猜想。
师:用小棒摆三角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画出示意图,列式计算。发现:剩余小棒可能为1根、2根。
小结:除数是3,余数是1、2。
师:用小棒摆出五边形,剩余小棒数量是怎样的?
发现:除数是5,余数是1、2、3、4。
观察三组数据:除数是3,余数是1、2;除数是4,余数是1、2、3;除数是5,余数是1、2、3、4。
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如图2)。
图2
【思考】数学感悟来源于学生的操作体验,教师教学时不能一味的讲解,而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感悟和理解知识,理清数量关系。
(四)关注反馈评价,促进思维提升。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呈现学生作品,开展反馈和评价活动,找出概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原因,并加以修正。
【案例三】“图形的运动(一)”课堂教学片段
1.认识概念,讨论反馈。
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感知。
鼓励学生说一说,发现:图形都是对称的,这样的现象叫对称。
说一说身边的对称现象。
学生大胆的说一说,并用数学语言表述对称的特点。
②提供学具,参与数学活动:折一折,剪一剪,深入学习新知。
进行对折操作,完成后发现:两边的图形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
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图形对称、对称图形。
③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图形上画对称轴(虚线),并提出相应的方法。
引出概念: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如图3)。
图3
画不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组内互评哪位同学画的认真、画的美观。
2.练习强化,交流评价。
①给出图形,判断上述图形那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行讨论,完成判断。
②根据对称轴,画出相应的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谈一谈:如何画出正确、美观的图形,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③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欣赏对称的美。
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存在对称现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④自主创造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评价。
完成评价后,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对本课的收获。
【思考】数学概念的感悟来源于体验。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反馈评价中,内化数学知识。
三、有效建构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基于生本课堂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破除生搬硬套的传统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表述、建构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习兴趣,经历具体到抽象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知数学学习带给的乐趣。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体验过程,为学生体验性、创造性学习提供学习机会。
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为例:首先创设西游记西天取经的素材,重点突出乘法口诀: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金箍棒就打,孙悟空在炼丹炉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睛睛,通过故事,学生初识了“7的乘法口诀”;接着出示不同的七巧板组合的画面,逐步小结出“7的乘法口诀”;练习部分,开展口诀、口诀比快等活动,更好的掌握和深化口诀。
在教学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死记硬背”的老办法,依据学生现有的思维状况与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内容,增加学生数学课堂的趣味性。通过故事引入、合作归纳、方法运用和度多元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组内分享个人探究成果,在交流中形成解题方法,在感悟中深化数学概念。
(二)基于活动操作,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探究数学概念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要突出事物的共性和特性,让学生在操作中完成对概念问题的理解。运用直观手段,借助感性的素材,如实物、模型或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对比中,辨析事物本质。
以《角的认识》一课中“角的大小”环节教学为例。环节一:折角活动。先在彩纸上动手折出一个角,然后与同桌折的角比大小。讨论发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越大,角越大。环节二:PPT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角(角的两边长短不同),猜测大小是否相同。延长和缩短角的两边,说一说发现。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建立概念的基本表象,从而理解概念的含义[2]。教学过程中,借助玩角、折角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把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在交流、交往、互助等活动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注重过程积累,灵活的运用概念
很多时候,教师只重视概念的定义,常让学生勾、圈题中的关键字,忽略了表象建立的过程,学生常因审题不明确、敏感词“陷阱”等问题,而出现错误。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度不深,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举人教二年级上册《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一道练习题为例:小松鼠和大松鼠采了一篮苹果,小松鼠猜有40个,大松树说:“比你猜的要少12个”。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从学生的结果看,答案五花八门,错误频频。生1,“一共有多少个,所以用加法,即40+12。”;生2,“大松鼠说它比小松鼠猜的少12个,说明要用40-12。”;生3,“题目里说一共有多少个,应该用小松鼠和大松鼠猜的加起来,即40-12+40”。笔者尝试如下教学改进:首先,鼓励学生分析题意,充分感知“比你猜的要少12个”和“一共有多少个”所表示的含义;然后用生活的图式语言描述数学情境,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次,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在组内开展讨论,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很多时候学生难以真正的掌握,因此,课堂上对于低年级概念课的教学,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了,更多的时候,要让学生经历相关探究活动,除了理解概念的含义外,还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有效的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基于“生本课堂”的数学概念教学,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教师根据相关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预设的数学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借助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讨论过程,开展有效的评价,真正的建构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国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J].教育界,2016(17): 52-53.
[2]董平.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04):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