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一场革命,其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总想着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能拥有特色,创出品牌,所以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很多、很新,甚至很奇。客观实际上,还无法全面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制约,课程意识和能力不足,开发的课程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课程;拓展开发;对策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观念。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是课程计划执行者,形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开发能力几乎空白。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多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校本拓展课程作为应试教育在这一时段延伸。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办学历史,利用办学条件和办学特点来选择课程资源。充分考虑整合本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教育资源,充分尊重本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特色。
地方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活和生活经验等一切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特色性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以基础型课程为依托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培养。我们在开发拓展课程时要求学校和教师具有课程整合能力。学校课程是一个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按横向的与学校其他科程如何统一与互补,纵向的各个年段如何来安排课程的广度,在纵深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但是在当前我们拓展课程教师往往从自身学科思考的,对于其他学科不关注,对于学生课程的连续性也不关注。拓展课程认为是越多越好,学生的学习也出现了今年学这个,明年学那个,图有趣、尝新鲜。课程建设碎片化、短期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要质量就要有评价,就必须有标准。但是拓展性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标准自然无法统一,更无法量化。学校的每种拓展性课程评价都不同,需要各自建立评价标准。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又实施对教师评价,从实践上在跟进,很多课程还不来不及完善。有的学校对拓展课程只重开发,因为评价跟不上,对施教过程和结果放任不管,拓展课程的质量令人担忧。
从以上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校本课程缺乏顶层设计而形成的诸多问题。因此顶层设计将是打开学校课程建设的钥匙,因为有了顶层设计,学校课程建设就有了总体的目标、发展方向、实施途径和评价措施,学校校本拓展课程建设才会有高度、广度和深度,有实际的良好发展态势。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必须有生本观儿童观,提供给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性,才会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笔者在实践中真实的感受到针对上述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围绕这“三个必须”来架构和设计的。
一、校本拓展课程开发必须立足“儿童成长”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儿童应该像儿童,应该是儿童一样成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在成长期,应提供与之身心相适应的学习与生活,违背这个规律对学生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校提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尊重和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课程必须遵守学生观。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努力”。这是我校提出的教学理念,即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应该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儿童是生命的生长,那么为培养儿童而设计的课程必然是“生长着的”,是活的课程。
二、校本拓展课程特色必须遵照学校发展历史
课程开发与管理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思想,确立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要传承学校历史与文化,赋予了学校教育选择的权力。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自主决策、自主开发,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逐步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我校创办于1907年春,时名培本初等小学堂,“培本初等学堂”是前辈对教育的理解。“本”为根本,是遵循学生儿童发展之规律,是对学生的尊重。“培”的本义是指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在“培本学堂”校名中的“培”应是培养的意思,“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我们开发了阳光儿童成长系列课程。
三、校本拓展课程必须符合整个课程系统设置
学校拓展课程是依据学科课程建设要求和学科素养培养的需要,由学校和学科教师依据教学实际,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学校学科拓展性课程直接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并排入课程表,确保每月一定比例的课程时数。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尝试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学科教学特色。?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属于一个宏观课题,要调动学校多方面的力量进行整体规划,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确保校本课程进行有序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和动态管理以及实施评价。
小结:课程建设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必须理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即要构建课程间的横向衔接,又要思考课程建设的深度确保纵向发展。必须遵照学校的历史、当前的办学条件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为课程开发后的实施作充分准备。课程建设必须不断思考其合适性和非适性,扬长避短,培育精品创出特色。课程建设必须摸索和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及时的指导促进保障课程建设。有了这五个保障学校课程建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着力点”,保障了课程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从而彰显优势与特点,实现学校课程建设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