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将无形和抽象的思维外化为可视可感的思维,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和引导成了至关重要的点。运用 “思维导图”成了小学教师进行习作教学的首选。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运用于习作写作,对于思维方式还不够成熟和健全、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抽象思维还相对比较薄弱的小学学生来说,效果显著。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习作 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在绘制习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围绕习作题目,建立知识、经验和生活的联系,方便在习作细节上进行巧妙构思,发挥想象建立联系,建构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延续的习作思维脉络图,在引导学生自由发散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逻辑清晰,写出的内容真实生动,最终让学生能喜欢上写作并提高写作的水平。
2.创建高质高效课堂
当学生学会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会在每次写习作前主动先画思维导图拟定写作提纲,再通过发散思维,完成习作具体细节方面的构思,往提纲里补充内容,添加细节描写,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配上优美词句等,将习作写生动具体。学生在学会利用思维导图构思写作的基本方法后,选取自己喜欢的写作角度,在合作探究的和谐课堂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文从字顺、逻辑连贯、条理清楚、见解独特的美文,形成高质高效的习作课堂。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应用策略
1.定位中心,合理选材
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习作主题,“万事开头难”,习作涉及的素材不仅非常全面而且复杂。受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语文能力欠缺的双重制约,小学生在习作时存在着开头难的问题。解决学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在学生习作前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思维导图体现着绘图者的思维走向,调动学生的思维发生裂变,激发学生的习作思维。每篇习作都有明确的习作要求,当学生了解习作主题与习作范围后,提取习作的中心点,作为习作导图的中心,并由此展开大胆地联想与想象,由中心发散出无数的分支。学生在发散出的分支中可以进行合理地选材,提取出关键词,构建出习作导图的第一层级。
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时,内容是“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在教学前先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世界遗产,中国有哪些世界遗产,你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并把学生们列举的世界遗产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们列举的世界遗产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后,引导学生筛选习作素材,作为习作的主题。学生在习作之前,将习作的主题置于导图的核心位置,明确了思维的方向,为习作思路的延伸奠定了基础。思维导图辅助学生进行合理地选材,能够将学生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在边想边画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整合,解决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难题。
2.整体构思,梳理思路
习作教学的第二步就是在学生确定了习作主题、选择了习作素材后,对习作素材进行整合,全面考量习作的篇章结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对相同的习作主题,会发散出不同的想法,因此,思维导图可辅助学生将各自的想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按照导图的层级性构思习作,避免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
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自然景观。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利用思维导图,回忆描写自然景观时都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并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自然景观创作习作导图。本次习作中两名学生选择描写了麦积山,但这两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描写麦积山的景色:一位同学将麦积山置于习作导图的中心,从春、夏、秋、冬进行思维的发散,描写了麦积山一年四季的美景;另一位同学从不同的景色出发,从山边的花草树木写到山顶的云海,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了麦积山的美景。两名学生虽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都能在习作之前对习作导图进行全面设计,整体构思,为习作的完成奠定基础。
3.不同习作类型文章的应用策略
记事类的文章,是指以写事为中心,通过对事情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社会变化等问题。写好记事习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事情的发展规律,把事情交待清楚。因此可以以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和结果这六大要素作为习作导图的分支。要想文章内容完整,主题明确,六点中的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最为重要,注意选择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典型材料。小学生写记事习作,一般都是些自己身边的熟人的平凡小事,生活中的小事很多,要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达文章要求的深刻道理和闪光思想。进行描写时,应对事件的成因,人物的行动等进行细节描写,并补充到相应地分支上,特别是对文章的重要部分,如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和高潮部分,应该写得越具体越好。
写景类习作的重点是要善于观察,找出景物独有的特点。观察就是运用人的各种器官如视,因此可以将听,触,嗅,味觉等作为分支来感知事物。观察时,要细致,要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就是找出观察景物与其他不同类景物及同类景物之间的区别,从不同角度入手,写准景物,写活景物。对景物的顺序描写不能乱,可按景物的空间顺序来写,如左、右、前、后、东、西等方位;也可以时间顺序来写,如一天之内的早、中、晚,以年内的春、夏、秋、冬等;还可以按游览顺序来写,这些都可以作为习作导图的分支。
状物类的习作对物体形态的描写要逼真,首先应当以物体的外形作为一个分支。每个物体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缺少了那一部分,就不是完整的物体,但应根据物体的外形特点,分清主次,分布在导图的不同分支上,突出重点来写。描写要做到生动有趣,条理清楚,文章结尾可以托物言志,寄予作者情感。
“思维是习作的基础、前提和灵魂”。 所以将文字、图形、线条等相结合,使思维过程外显,从而帮助激发和整理思维的思维导图势必会帮助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走出瓶颈,促进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敏杰,李占伟,张豪锋.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J].教学实践与研究,2012(3):90-94
[2].王丽.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习作(小学习作创新教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