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关键作用。在国家“全民阅读”战略下,培养一批会阅读、爱阅读的学生是这一战略的基础源泉。同时,随着新课改全国范围的展开,语文教育工作者须对阅读教学予以改革,既立足于语文教学课堂之内,又放眼于课堂之外,切实担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让阅读教学切实有效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一、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间接性,这就决定了学生所积累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间接经验。为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间接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大量的课外书,开展阅读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师可以推荐一本好书,每周设置专门的读书课,师生共读一本好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与竞赛活动,采取“鼓励加奖励”的方式,设置“读书之星”等荣誉称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读写结合,科学合理地设计读写结合教学内容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内容是语文读写结合活动的材料,即“教什么”。“教什么”关系到读写结合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读写结合教学是否有效。适切的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关系到一节课是否有效。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并凭借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中,目标之二是“读写结合,感受和表达学习后的情感”,那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就应当充分关注课文的 3,、4 自然段,通过回读 3、4 自然段,回忆圆明园的辉煌,出示现今圆明园的图片,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表达自己的感情,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小学阶段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打好语文基础,要从五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尽管教师预设了教学内容,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不同,教师对学情分析的不准确以及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使得教学内容不可能按照预设的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才能使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教材,学教材”上,语文学习是无穷尽的”。读写结合的教学也不能仅局限在教材文本之中,因此读写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利用多种资源,扩展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手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引入其他的典型议论文,使学生对比感悟,更加深刻的理解议论文的写法。
三、转换学习思路,实现从“学过”到“会学 ”
有效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之下,阅读教学不应该追求“教师教过、学生学过”,而应该追求“学生会学”。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他认为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注重亲历思考与感悟的过程,在阅读当中自主地积累与运用语言,在阅读当中主动提升创新等思维能力,在积极的阅读实践当中体验“美”,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国外优秀文化。总之,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该被摒弃,取而代之以学会方法技巧,应当关注阅读实践过程,而非追求最终浓缩出的知识点。
四、关注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首先,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向父母请教等方式了解关于春节的习俗文化,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关于春节学生肯定会收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经过这样一番交流讨论之后,学生就能在熟知春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更好地感悟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当中积极拓展延伸文章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不能只局限于认字学词的语文教学。比如在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解读这首七律诗的每一联之外,还应多拓展一些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感受长征路途的艰苦以及诗人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营造校园阅读文化
学生受到学校营造的优雅的阅读环境和浓郁的读书氛围,能瞬间激起强烈的读书欲望。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到处可见的催人奋进的读书名言、感人的故事情节、价值观的宣传栏,增加了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看到古人文人墨客的智慧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每层楼设置的图书角,摆放着各种类型的书籍,学校应激励学生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读书机会,鼓励并及时表扬阅读量多的学生,必要时进行奖励。不要把偌大的图书柜摆放在那里,无人问津,无人翻看,那么这些书籍就将会变成摆设。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课外阅读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学生主动拿起书,在校园里到处是读书的影子。因此,学校要让学生时刻与书为伴,感受阅读的快乐、文字的魅力,阅读中成长,成长中阅读,给学生提供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生活。
六、创设生活情境,以真唤情
语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让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真唤情。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情境时,学生将置身于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引发思考,展开联想,随之迸发出浓烈的情感。例如,《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开篇就问:在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你会感觉到是最快乐的?学生立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情境有说父母的陪伴、图书馆看书、旅游、游戏??这样的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源于真实的体验去阐述自己的愉悦。“情”是文章之灵魂,连接着师生的情感,带动着课堂的氛围。
综上所述,顺应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应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惜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7(21):105—106.
[2].沈小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6,13(1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