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商业空间规划与管理 ——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期   作者:朱凤霞1,齐麟2,苏子贺3
[导读] 测绘科学与技术简单来讲是指对地理表面、空间距离、海洋深度等进行测量、数据收集整理,传统的人工仪器测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对测绘科学与技术的要求,测绘技术面临着转型升级。

       【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从大学城商业区的发展背景与存在意义出发,发现当前大学城商业空间利用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确导致整体性有余而特色性不足,基础设施服务不完善,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弊端,进行适当剖析高校专业及当下形势进行特色化治理与多元化发展等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城;商业空间;长清大学城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为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繁荣,构建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学城是教育改革的创新与重要之举,也是形成三区联动的牵引与核心之力,自二十世纪末以来,诸多大学城规划落地,目前中国在建或已建大学城数已达100余处[1],为迸发地区发展活力做出贡献。随着高校人员的流动和周边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大学城商业空间的建设与利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其有效开发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经济效应影响教育效应。济南长清大学城正是因此而诞生,其为济南最大大学城,目前共有10所院校入驻,其中商业街位于大学城东南部,集“大学商业步行街”(即商业街一期)、“商住综合办公区”、“大学产学研基地”为一体,处于人流量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位置较佳,其规划展现着政府对大学城发展前景的美好希冀。
        相较于国外历史悠久的大学园区,我国大学城建设历史较短但发展迅猛,这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瓶颈,其中商业空间的建设与管理更是面临特殊作用难展现、辐射范围难延拓等困难。目前有关我国大学城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研究较为深入与全面,但着眼于大学城商业空间方面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将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从政府特色化治理的视角出发,试图分析大学城商业空间的特色治理模式,探索如何将其与大学城的联动作用发挥至最大,为大学城商业空间更好地规划、管理、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2 目前大学城商业空间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功能定位不准确导致特殊作用难凸显
        大学城商业空间时应注意其区别于普通商业空间的特殊意义,即其存在是为与高校联动,带动高校从而促进区域更好发展,形成“1+1>2”的效应,不应为追求利益而独立存在,而目前许多大学城商业区在规划建设时较为僵硬与模式化,未考虑其特殊性而盲目追求“大而全”,不能因地制宜,再加之区域边缘化,从而导致“样样攻样样松”的尴尬局面[2]。例如济南长清大学城中的商业区域,其核心为一条500米左右长度的“南北一条街”,街区店铺鳞次栉比,但整体来看更像市区繁华街区的低配版,没能凸显其特殊作用,因此学生在新鲜感过后更愿去市区,未利用其优越的大学城地理位置,丧失了商业区在大学城中存在的意义。
        2.2 设施服务不完善导致辐射范围难扩张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长清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仍停留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层次,一些成长发展型、交友娱乐型等多元化设施服务较少,这就导致大学城商业区的供给远远小于师生居民们的多样化需求,不能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助力反而可能成为其阻力。而基础设施服务的不健全也导致其吸引力降低,从而使其无论是在空间地理位置还是影响范围上都难以延拓,长清大学城商业街便是如此,其位于整个大学城的中央位置,交通也较为便利,但吸引力不够使较远高校的师生只在周末偶尔光顾,资源利用极不充分,寒暑假时期更几乎成为一座“空城”[3]。
       
2.3 设施服务分布不合理加大管理难度
        许多大学城不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种类较少,在现有种类的分布配置上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例如长清大学城商业街便具有此类弊病,商业区内店铺分布规划往往具有自发性,因此随意性较强,又因缺乏合理的前期调查和策划,因此布局上较为散乱,各种类型的经营商家交错分布,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格局[3-4]。


这便大大增加了政府管理上的难度,同时若商业空间内设施服务的种类分布问题得不到合理的处置,则上述种类不全不完善的问题更是难以解决,这都共同限制着大学城及其商业空间的进一步发展。
        3 科学规划与管理大学城商业空间的建议
        3.1 政府应因地制宜彰显治理特色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曾认为大学里的工作是为了大学以外的人们,学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大学园区不能建设为一座“文化孤岛”[3,5],政府在规划建设时应充分了解各学校学科及专业特色,在商业区设置相应的实践探索基地,如长清大学城商业街附近院校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院、齐鲁工业大学以及山东艺术学院等,这些学校都设置了新闻与传媒类艺术专业,且为一些院校的“招牌”专业,因此可借此因人制宜,在商业区打造一个艺术传媒中心,为艺体师生提供聚众与发展平台,另外目前全国揭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存在必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有所帮助。另外还可增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对话交流、勤工俭学、成果推广等商业服务,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大学园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商业天地[2]。
        3.2 具有前瞻性与多元性视角
        大学城商业空间进行规划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大学商业运营与消费模式的特殊性,根据现代化、社会化分工管理的需要,不断优化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结构,并通过合理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淘汰过剩、过气的商品与服务[3]。同时,大学城的存在意义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上,即为培养人才,因此商业街更需要政府通过前瞻性的设计来成为引导师生发展的助推力,唯有这样预先开拓沃土,才可结出硕果。
        3.3 政校社多方合作,共建特色大学城
        可以发现,目前大学城及其商业空间所存在的许多问题,是政府缺乏调查,未深入了解大学城特色所致,因此可构建政府、学校及社会的良性合作与运转,并在其中突出政府的主导与牵引作用。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学校内的科研团队与项目的实地调查,把握最新最全的一手资料,帮助其有效决策,同时这也推动了校内研究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力量的介入给予鼓励和支持也会促进大学城商业区的竞争、繁荣和发展,而商业区的特殊地位也会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血液。
        4 结语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城建设也在不断扩延与完善,而这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些许问题,给予我们思考与启示,唯有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试图从根源解决,才能保证中国大学城建设的美好发展。而解决问题的基础便在于政府部门对于大学城的充分了解与理解,只有政府深入了解院校特色,才能依其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规划合理布局,进行有效管理,打造多元化、创新性的大学园区,这也将是今后大学城商业空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影响着学区建设与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宝棣,王成新,崔学刚,王雪芹.基于学生意向视角的大学城规划建设实证研究——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J].教育观察,2019,8(16):6-8.
        [2]马斌.高校商业服务设施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32-33.
        [3]胡英盛.浅谈大学园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0(05):352.
        [4]周燕枫.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4):170-173+187.
        [5][美]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著.创造力 心流与创新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