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李刘涛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李刘涛
[导读] 摘要:现如今,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装配式建筑工程兴起。
        浙江荣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现如今,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装配式建筑工程兴起。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和建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已成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对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方面研究较多,但与之对应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严重滞后,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应用。文章从部件采购、管理方式和信息化技术运用等方面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供工程实践中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模式,由工厂完成各部件的加工,并将预制部件运送至工地进行装配,使建筑生产全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因此,如何利用管理手段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项目的优势实现其产业化发展,是现阶段建筑行业探究的重点问题。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优化的探究对改善当前管理工作现状,提升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1装配式建筑概述
        (1)设计更灵活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在建筑室内的设计上更加灵活、随意,因为装配式建筑的室内隔间基本不承担较大的荷载,在房间的布置上限制条件明显减少,并且装配式建筑的隔墙通常为轻质隔墙,墙体厚度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强体在厚度上较小,所以居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充分享受大开间以及较大的实用面积。
        (2)舒适度更高、更环保
        装配式建筑的隔墙在保证了较小的空间占有率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保温以及隔音吸声效果。在墙体的拼接过程中,由于装配式建筑各个单元体在工厂加工的精度较高,在各个拼接单元的尺寸、大小、细节处理上都十分到位,所以其产生的拼接缝隙较小,从这一方面也很好的起到了隔音保温的效果。装配式建筑的外墙保温效果也很好,在保证良好的防火性能条件下,达到了有效节能的功效。
        (3)工厂化制造的质量保证性更好
        装配式建筑的各个组成单元基本在工厂完成加工,在提高了各个单元结构生产速度的同时,对组成建筑体的各个结构部分的质量也有了较高的保障,毕竟与现场施工相比,工厂加工的质量可控性更好,比如就材料外观的喷漆效果来说,工厂喷漆可以在无静电环境下的密闭空间内实现,对喷漆的质量、外观以及喷漆效果都有高质量的保证性,而同样的喷漆工作如果是现场露天工作,那么环境对该工作的影响就变的十分巨大,直接影响了该工作的质量效果。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2.1施工准备影响因素
        在开始进行施工前,施工单位在这过程中就需要能够具备很好的预见性,也就能够能够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因为,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不管是配件位置不合理,还是配件搭配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效果。除此之外,将质量规划和实际的施工方案有效结合,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有效发展,这样也就能够说明施工准备阶段对于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后期施工和管理,更加影响着建筑的成本投入情况。
        2.2构配件管理的影响因素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做好构配件的管理,要详细规定各种管理细节,这一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明显的,最为突出性的问题就是比较多的不合格构配件进入到施工现场,给后续的工程质量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还有些装配施工管理人员将自己的管理工作主要放在施工现场,只关注构配件的安装施工阶段,导致构配件所发挥出的作用比较微小,严重的影响整体工程质量的提升。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构配件的前期设计、生产制造、运输等环节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造成一些构配件存在精度不合理、制作不标准等缺陷,使得后续施工难以顺利的进行,甚至还会存在和现场施工不匹配的情况存在,给工程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2.3协同配合对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施工工作需要在施工的各个层面上具有良好的协同配合施工能力,而装配式建筑施工也需要很好的协同管理,但是两者的协同管理的对象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协同管理的方式不尽相同。良好的协同配合使施工组织间能够高效的开展施工工作,提高了问题的解决效率、丰富了问题的解决途径,使得管理工作在施工中能够更好的开展。协同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在施工中各个工种的配合,结构单元的生产厂家与现场施工安装技术人员的沟通配合以及各个工序交接时的协同配合等等。
        3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对策
        3.1加强对管理条目的分析
        应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持续改善其管理效果。首先,分析管理条目,不断明确所需要管理的内容,借此开展很好的管理。建议在其中引入拓扑学方法,不断地拆分和罗列管理内容,然后再引入权重系数方法,明确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此为基础组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划分,直到把所有的管理条目不断划分。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和常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存在一定的不同,常规的诸如混凝土的质量管理等不需要予以过多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管理重点,引入专家反馈法,向设计、监理、现场管理人员等提供管理的内容,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以此为基础,强化各个管理项目的内容,优化管理措施,强化检查力度,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3.2完善部件采购方式,加大集中采购力度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下,对人材机的采购一般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询价采购。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供应较为充足,信息比较清晰透明,采购风险相对较小;而装配式建筑的部件生产市场还不成熟,其在建筑物中所占比重又较大,部件采购的风险明显增多。为了适应这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施工单位可以打破项目界限,组建企业统一的部件采购部门,合并各项目需求计划进行集中采购。采购部门应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库,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选择信誉好、能力强、质量高、价格低和服务优的部件生产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保障质量和加快进度,尽量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有效降低采购风险。
        3.3构配件的全过程管理
        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实施环节需要使用的构配件数量比较多,各个构配件对于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充分的了解构配件在生产和使用中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促进其应用效果的提升。从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理念的角度出发,构配件的管理应该从设计角度出发,使得其协调有序进行,对于各个构配件进行编号管理,给后续的顺利施工提供良好的支持。构配件生产阶段,需要加强监督与管理,保证各个结构部分的尺寸精确度合格,性能满足使用的需要,给后续的建筑工程正常施工和使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构配件的运输环节也是重点的管理和控制阶段,防止在运输环节构配件存在损坏的问题。在运输现场之后开展构配件组装施工,必须要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保证构配件的匹配度与准确度合格,禁止安装之后存在过度的偏差,保证工程的质量合格。
        3.4运用好管理的技术辅助手段
        针对装配化施工管理,在管理的辅助手段方面也有较为丰富的发展,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为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BIM技术是针对建筑的信息管理模型,是一种信息的集成化。通过BIM技术能够精确的掌握建筑中目前所具有的信息状况,从而为指导工程下一阶段的施工以及信息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BIM技术以其独特的三维模型为信息载体,更加直观、准确的反应施工现状以及施工未来的走向,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辅助,只有在管理中充分的掌握了这些辅助手段的运用技巧,才能在管理工作中真正受益于先进的技术辅助手段,才能真正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切实的好处,如果只是过多的停留在技术手段的形式上,那么对管理水平的提升并无过多的益处。
        结语
        总之,不断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前管理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邵明学.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7):2204.
        [2]张若华.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对策探讨[J].建筑与装饰,2018(12):119-120.
        [3]安玉华,管阔.浅谈绿色建筑的装配式发展[J].四川水泥,2018,(9):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