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对策 韩丽仙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韩丽仙
[导读] 摘要: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甚至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导致生态失衡。
        罗平县水务局  655800
        摘要: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甚至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导致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水力侵蚀、风蚀和混合侵蚀。因此,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避免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水土保持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工作;形势;发展;对策
        导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水土流失面积开始急剧减少,国家生态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自然生态恢复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资本高度参与了土地开发,但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今后,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仍将持续,社会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1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
        1983、1999和2010年我国分别开展了三次全国性的水土流失调查,三次调查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367.03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79.42万km2、风蚀面积187.61万km2)、355.55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64.88万km2、风蚀面积190.67万km2)和294.91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29.32万km2、风蚀面积165.59万km2)。2005年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开展的全国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根据2002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全国土壤侵蚀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1.2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5.7万平方公里。从以上四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但不断下降的过程中,进入21世纪以来,水土流失面积一直处于一个大幅度下降的过程中。
        与水土流失面积下降相对应的是大江大河泥沙含量的下降。根据历年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数据,我国主要大江大河含沙量进入21世纪以来也明显下降。在年均径流量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黄河潼关水文站(位于陕西省潼关县)1950—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2.02亿t,2000—2012年为2.83亿t,下降了76%。长江朱沱水文站(位于重庆市永川区)1950—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为3.14亿t,2000—2012年为1.87亿t,下降了40%。在我国其他大江大河情况也都类似。
        1.2 国家生态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
        依据全国水土保持公报的数据,2000年以来,每年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万~5.5万km2。“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55万km2,治理小流域2万余条,实施坡改梯133多万hm2,建成骨干、中型淤地坝2000多座,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覆盖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丹江口库区和上游,京津风沙源区、西南岩溶区、东北黑土区。全国700多个县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中央财政投入24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80万平方公里。其他国家生态建设项目投资也大幅增加。1999年至2008年,全国退耕还林任务累计完成2.687亿平方公里,其中退耕还林9270万平方公里,荒山荒地1.58亿平方公里。封山育林1880万平方公里。同时,国家还在京津两地实施了石漠化治理、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项目。
        1.3社会资本高度介入土地开发
        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规模经营。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农业生产、林果业开发、水产养殖业、休闲旅游等企业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的介入解决了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运行维护资金和技术缺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更加注重土地的经济效益,加大对土地的不合理干扰,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收入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不能充分体现土地承包人的利益等。
        1.4 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生产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逐步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这仍然是非常严重的。一是相当一部分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或者采取的措施不及时、不到位,出现先建后弃的现象。

随后,堵塞现象普遍存在,随意挖掘和废弃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项目甚至直接向河流、湖泊和水库倾倒土壤和废物。二是山区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果业的大规模发展,没有纳入生产建设项目管理,水土保持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在一些地方,不当的造林方法仍在继续,造成大量人为水土流失。
        1.5生态自然修复对控制水土流失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态自然恢复大大加快了植被恢复速度,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2001年以来,水利部开始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和实施围挡保护,三江源等地区集中围挡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并实施围挡。结合其他控制区的坡改梯工程,每年新增围挡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在其他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中,还应尽量安排围挡措施。大规模的围封与保护,减少了对地表的干扰,促进了植被的自然恢复。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草灌比人工植被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能力,大大减少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
        2 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对策
        2.1 发挥生态系统自身修复作用
        要高度重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防护林建设、经济开发林建设和人工干预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不需要安排专人植草、人工造林。由于恢复的灌木植被和天然草地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水土保持性能,不能破坏草地和绿化。
        2.2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引进新技术,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方法,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加富有活力。
        2.3完善国家水土保持投资效益分配机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将水土保持与社会资本相结合,逐步提高投资的直接产出效率。要不断完善国家投资效益分配机制,适当向土地承包人倾斜。对已出租或承包用于社会资本开发的荒坡、荒山,如果发生轻微水土流失,没有形成侵蚀通道,一般不属于国家水土保持投资的开发性管理;如果安排国家投资,则不属于国家水土保持投资的开发性管理。用于发展特色产业的,还应按照有关规定调整股份比例和效益。划拨比例应当包括国家投入承包人或者土地收益的部分。
        2.4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加强国家政策教育宣传,全面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市县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市县水土保持防治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监督保护责任,不断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市县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生产建设项目执法人员现场检查的内容和频率,定期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执法处罚,规范生产建设活动,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对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及时落实防护措施,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努力提高市县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实施率。同时,为进一步落实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必须加强水土保持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加强水利、发展改革、工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要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对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监督处罚,这将导致各种可能的原因。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审批、监督、验收程序。
        结束语
        为适应新时代、新征程、新水土保持的发展要求,市县水土保持工作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资源保护意识,以服务人民需求为目标,通过特色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和创造,发挥区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作用。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现市县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造福全县人民,践行“绿色用水、绿色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羊秀娟,杨晓,黎武.忻州市土地利用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J].绿色科技,2017(14):173~175.
        [2]孙鹏飞.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实践[J].绿色科技,2017(10):126~127,130.
        [3]杨雪,乐立.县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38(3):37~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