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501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如今高层建筑、大体量建筑、复杂结构建筑越来越多,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桩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支撑结构,因此,建筑设计中,应高度重视桩基础设计。文章主要对桩基础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建筑结构中桩基础设计的要点,希望可以为建筑桩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建筑;桩基础;结构设计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用地资源日益缩减、经济活动逐渐集中,为缓解工程建设增多、建筑用地减少的矛盾,现阶段,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且已经成为工程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稳固性,主要依赖于桩基础。因此,应按照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开展桩基础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
1.桩基础
桩基础是通过承台把若干根桩的顶部联结成整体,共同承受动静荷载的一种深基础。桩基础有着诸多优势,包括适用范围广、承载性能好等,且随着研究及实践的增多,其设计理论、工艺、计算方法等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桩基础目前已经在桥梁、港口、建筑等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桩基础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按照施工方式对桩基础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灌注桩、预制桩两种类型。采用灌注桩的时候,是将钢筋提前准备好,并根据施工要求的深度,进行现场钻孔作业,将钢筋放到孔中,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灌;采用预制桩的时候,是将钢筋混凝土桩提前预制好,在现场使用打桩机设备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地下。灌注桩、预制桩各有优缺点,灌注桩的用时较短、施工难度较小,但需要使用的材料较多;预制桩的主要优点是节省材料,但在施工时间、施工难度上与灌注桩相比是处于劣势。其次,按照受力原理对桩基础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端承桩、摩擦桩两种类型。端承桩指的是使基桩坐落到承载层上;摩擦桩在承载层较深、不坚硬的地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依靠基桩、地层的摩擦力来承载构造物,又可以细分为拉力桩、压力桩两种类型。
2.桩基础的施工方法
2.1人工挖孔法
顾名思义,人工挖孔法便是采取人工方式进行打孔,是灌注桩的常用打孔方法。人工挖孔法的效果较好、成本相对较低,且对现场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小。桩基础施工中应用人工挖孔法时,通常是先扩大原有桩地,并根据水流量的大小来确定桩孔规模的大小,然后开挖。
2.2振动沉桩法
桩基础采取振动沉桩法的时候,主要是借助电动打桩机产生的垂直力来进行打桩,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地基岩层、土层的密实度,为确保建筑物的稳固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振动沉桩法的过程中,密实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振动时间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密实效果与振动的时间是成正比的。与此同时,在振动沉桩的过程中,应确保机位的稳固性。目前,振动沉桩法主要应用于松散土层。
2.3钻孔灌注法
灌注桩最常用的一种施工方法便是钻孔灌注法,其先用钻机钻孔,再在钻孔之中设置钢筋笼,最后进行混凝土灌注。钻孔灌注法是先打孔后成桩,成桩形式自由,可根据实际需求定制,这是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但是,钻孔灌注法也有明显的缺点,成桩位置的精准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应用钻孔灌注法的时候应准确把握成孔时的垂直精度。但实际上,要把握好垂直精度,必须使用性能安全、可靠的钻机,且钻机工作时不可发生位置偏移的问题,必须十分稳固,同时,为确保垂直精度,进行钻孔作业的时候,需要将钻机的支撑面扩大,或者是使钻杆、钻架始终保持垂直,操作难度较大。
3.建筑结构中桩基础设计的要点
3.1全面调查现场情况
桩基础设计过程中,应准确了解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并要全面调查施工现场情况,包括地质、土壤、周围建筑物及构筑物、道路等。根据建筑工程基础结构处理要求及当地地质条件,来开展桩基础设计。对周边环境、地质构造、土壤成分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来为桩基础设计提供指导。例如,一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项目,占地面积13456平方米,高度93.6米,共32层,地下2层,地上30层。地质勘查发现,施工区域为不均匀黏土层,拟采用桩基础,并选择钻孔灌注桩,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从而确保施工质量。
3.2把握建设目标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基础结构的主要作用便是承担建筑物顶端的压力。基于这样的原因,桩基础设计中,应把握好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工作。为确保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可以达到预期目标,避免建筑物沉降等病害的出现,必须在桩基础设计中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若想要把握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需涉及到力学等专业的知识,而桩基础的作用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因此应站在力学角度考虑,并进行计算,以确保桩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桩基础可以满足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
3.3合理选择桩的规格
桩基础设计中,合理选择桩的规格,是一个核心的内容。对桩基础规格进行选择的时候,应以桩基础的相关指标为重点,如其横截面积、结构长度等。桩基础设计中,不仅要合理选择桩基础本身的指标,也要对其实际施工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指标进行全面考虑,如埋深等基础指标。
3.4优选平面布置方式
平面布置也是桩基础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内容。为确保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必须把握好桩基础的重心及相应距离,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承载性能。现阶段,桩基础的常见平面布置方式主要包括网格状里的矩形与梅花形、不等距排列等。但是,还是应该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桩基础平面布置方式。
3.5承载力的验算分析
桩基础承载力的验算分析,是桩基础设计中的重点内容。究其原因在于,桩基础本身便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承载性能而开展的基础布置。在应用桩基础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做到思路清晰,准确把握桩基础所能达到的承载力水平。要想确保桩基础的可靠性、实用性,需要根据桩基础承载力的验算结果,来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在桩基础承载力的验算分析中,应明确相关参数,桩身垂直度需≤1%,确孔底沉渣需≤100毫米,桩径偏差需≤50毫米,同时应根据《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中的相关要求,来确定安扎后的桩位偏差。与此同时,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根据规范要求,也要确定桩自身的承载力,重点对桩身高应变、低应变进行检测,从而确保桩基础的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桩基础设计中,应加强对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的认识,并要把握好桩基础设计的要点,包括全面调查现场情况、把握建设目标、合理选择桩的规格、优选平面布置方式、承载力的验算分析等,从而提高桩基础设计的整体质量,为实现桩基础应用效果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为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义贵.试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J].建材与装饰,2020(07):33-34.
[2]冯俊标.基于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关键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05):103-104.
[3]刘国柱.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J].居业,2020(01):114+116.
[4]李静,李欢.地震作用下建筑基础的动力响应分析[J].浙江建筑,2018,35(08):21-26.
[5]李保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7(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