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黄窬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黄窬
[导读] 摘要:创新思维是行业管理必备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创新思维的优越性,结合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分析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人员素质、技术手段、监督过程提出了有效的方案,以期帮助建筑行业站稳脚跟。
        广西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摘要:创新思维是行业管理必备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创新思维的优越性,结合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分析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人员素质、技术手段、监督过程提出了有效的方案,以期帮助建筑行业站稳脚跟。
        关键词:创新思维;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对策
        引言:
        目前,创新思维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建筑工程行业也应当引入创新思维。学者们对创新思维引入建筑工程管理活动进行了研究,点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看法大同小异,独到见解较少,在对策建议方面笼统的概括,细化措施较少,难以形成针对性意见。本文结合建筑行业发展的特征,具体的提出融合方案,为创新思路指明方向。
        一、创新思维的优越性
        创新思维相较于行业管理所需的其他特征效果最显著,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一是创新思维增添活力,新东西的引入必然会引起关注,因为它能带来变化,无论这个变化是大是小都会为组织内部发展带来活力。二是创新思维能够带动创新行为,一个人拥有创新思维会去改变周围环境,一个企业拥有创新思维就会在制度革新上做文章。三是创新思维引领潮流,新事物在开始阶段并不会大范围推广,经过一段时间检验发现效果显著,才会被广泛使用。哪个企业能够抓住创新,就能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一)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对人员的需求量较大,文化素质要求并不严格[1]。项目管理人员往往是基层施工人员通过工作一定时间,表现较为出色推荐而来,或是项目主管的亲朋好友担任,没有经过正规的晋升渠道,缺少专业的管理技能。项目开展需要大量的一线施工人员,企业发布相关招聘信息,分管各方的项目负责人召集家乡的青壮年加入,这些施工人员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没有走常规的招聘流程,文化素质要求较低,专业技能不健全,导致员工入职后难以管理。
        (二)技术手段落后
        购买先进的设备会花费大量资金,企业为控制成本,会优先选用普通的施工设备。普通的施工设备没有融入高科技技术,在精细化处理方面存在问题,实际勘测得出的数据存在偏差,同时缺乏与互联网沟通,难以搜索达标数据,自行勘察的数据在分析过程与施工现场有出入。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习能力较弱,在使用电子化设备方面存在不足,建筑企业中很少有管理者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据调查发现,部分管理者会使用文字及表格处理系统,大多数的施工人员从未使用过电脑进行办公。
        (三)后期监督缺失
        目前,建筑企业只重视项目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的监督,因为准备阶段组建监督小组能够及时纠正材料误差,加速项目审批的过程;施工阶段组建监督小组能够督促施工队伍按时完成任务,解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项目验收阶段,企业考虑到政府会派人考察,不再插手管理。一旦项目建成,企业将立马投入下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完全不担心项目验收会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因为企业会自行打点好一些,保证项目能够通过验收。
        三、主要原因
        (一)思维理念有缺陷
        建筑企业重视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重利的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行为的选择[2]。企业为了减少资金支出,忽视对职工干部的培养,不断的压榨员工,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引发员工的不满,离职率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思维,他们的年纪较大,长时间的在岗浇灭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思维固化,一味的照搬原有的工作经验。管理人员思想封闭,由于工作年限较长,经验较为丰富,认为自己制定的一套管理方案能够对管理活动起到正向激励作用,排斥新思想的进入。


        (二)关注重点有偏颇
        企业管理重点由完善内部建设转向扩大外部规模,企业受到利益的影响,不断的去承接新项目。为缩短每一个项目之间的周期,整个企业没有时间关注企业内部的建设发展,长此以往,企业内部建设存在各方面的空缺,管理工作必然出现差错。表面上看企业得到了更多的项目,实力在不断的增强,社会地位在提高,但内部难以控制管理,各种小问题会经常出现,最终会阻碍企业的前进方向。
        (三)管理方式有微词
        企业采用粗放式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对施工管理的全方位认识,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是处理日常办公事务,施工质量与环保效益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畴,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会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管理过程随意化,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工作任务分配较为混乱,没有确定项目相关责任人,责任追究无法落实到人,处罚措施难以下放,导致施工问题层出不穷。
        四、实际应用
        (一)提高人员素质
        人是活动开展的核心主体。在建筑工程中存在两类主体一是管理人员,二是施工人员,两者都影响施工活动的运行,人员素质决定活动开展的高度[3]。对管理人员来讲,企业领导可以与相关企业一同创办经验交流会,邀请业内核心人员进行经验讲授,提供给管理者学习的机会,也可由企业出资帮助管理员出国进行经验交流,学习新技术。除此之外,引进专业人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优先考虑高学历人才或是有工作经验的。对施工人员来讲,部门管理者可以组织培训会,分为技能培训和思想培训,技能培训中讲解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讲明注意事项;思想培训主要调查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设置一份调查问卷了解人员的思维模式。当然,也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分模块、分章节的将建筑施工重点问题进行普及,讲座的举办需要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考虑实际情况避免产生抵触情绪。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施工人员,以上内容均无法实现,可以实现导师制,一对多进行实地教学,在此过程中为其传递新知识。
        (二)引进科技技术
        技术是打开建筑大门的钥匙,哪家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就能提高自己在建筑领域的地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原先的建筑施工技术被淘汰,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保证其发展。首先,购买先进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通过土质检测、提取地下物质分析项目建成的可行性以及决定项目的类型。其次,运用数据分析,实地勘测得到数据,运用数学建模构建一个模拟的场景,大致估计材料的运用进行成本初步核算。最后,使用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云监测,施工现场装置摄像头,掌握施工人员的具体动向,对现场材料进行存档,上传各自项目信息平台,便于日后查找。
        (三)追踪施工过程
        监督是保证项目顺利完工的台阶[4]。政府设立监督小组,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监察分队,在项目准备阶段,材料的层层递交都需要监督分队进行把关,减少项目部为争夺名额而伪造虚假信息;项目施工阶段,监督小组检查采购部有没有为压缩成本而置办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检查施工队有没有提高工作效率,检查施工现场有没有存在安全隐患;项目验收阶段,监督小组和监察分队齐参与,监察分队进行第一次验收,如果不合格需要企业进行项目修正,达到合格标准,合格之后监察小组进行第二次验收,保证项目的科学性。
        五、结束语
        只有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才能指出行业发展的管理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要想行业发展壮大,只有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环保理念。未来的建筑行业管理可以在环保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严志锋.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20(02):131-132
        [2]龚砚.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居舍,2020(02):111
        [3]徐鹏.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9(21):25-26
        [4]徐亚忠.探析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居舍2019(06):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