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农村“空教室”现状的调查与困境探究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郭淑娟1 符小军2
[导读] 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攀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攀升,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和生育观念的转变使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上近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校布局的调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最主要的就体现为农村“空教室”现象。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体,因此,解决好农村“空教室”问题,对于农村教育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空教室 教育现状 探究
        “空教室”是指由客观原因(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农村学校闲置的教室,或是指由主观因素(随迁子女异地上学;盲目跟风,以进城务工为名,将子女转进城区等)导致农村学校空出来的教室。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体,着力解决好农村“空教室”问题,发展好农村教育,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把农村教育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空教室”现状
        从西和县农村的88所小学、23所初中、148所教学点抽取15所小学、5所初中、10所教学点,进行抽样调查。选取相应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经过走访了解、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对西和县农村学校“空教室”现状及原因有了初步了解。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中小学出现的“空教室”现状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满、乡弱、村空”现象有所解决,边远教学点几人班“空教室”仍然存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我县城区3所中学和5所小学均出现“大班额”“人满为患”现象。学校学位紧张,“大班额”问题突出,最大时每班70—80学生,但还容纳不下学生。
        2、“空教室”得到多样化利用。随着全面改薄工程和义务教育均衡的推进,农村学校多媒体、实验仪器、实验室等基础设施配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闲置教室在不断利用,好多学校利用“空教室”改为各种功能室和专用教室,有的充分利用当地“乞巧”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以丰富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和校园文化。
        3、县域义务教育达到了基本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农村中小学大部分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条件极差,教学设备陈旧,校舍环境简陋,办学条件和相应配置跟不上,极大的打击了青年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控制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流失,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几年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依托“全面改薄、校舍安全、标准化学校建设、数字校园建设、教育技术装备提升”五大教育工程,改善了教师的办公环境和工作环境。
        二、出现农村“空教室”现象的原因
        1、教师城乡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由于交通条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老师调到镇边学校,镇边学校教师调进城里,导致一大批年轻优秀教师流失,使不少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只剩下几名本乡本土的老教师,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这便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部分家长为追求好的教育资源,将孩子转出,使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出现“空教室”。
        2.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够,留守儿童多。目前,农村很大比例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有些把孩子带到异地上学,有些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放心了。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缺少亲情,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父母要钱就给或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有的乱买垃圾食品,有的逃学旷课等,这些留守问题儿童,无疑对农村的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致使一部分家长为追求好的学习环境将孩子转进城区。


        3、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无论教学设施还是教学环境都能满足教学需求,但目前农村家长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状况模糊,仍产生“跟风潮’,认为邻居家孩子在城里就读产生”跟风“现象,认为农村教育不如城区,想法把孩子转向城区,片面的放大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孰不知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到教育质量,这也是导致农村出现“空教室”的一个原因。
        三、解决“空教室”困境的途径及建议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农村教育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教育情况,所以解决好农村教育,对我国的教育至关重要。
        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的重视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先要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因此,相关的基层部门和组织要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使人们耳濡目染感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就近入学的优势。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来校观看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开放式的听课,亲子活动等,来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展示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变。同时吸引农村当地精英分子投身于教育,引导周边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消除盲目“跟风择校潮”,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改变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和就近入学的优越性,从而有效控制农村学校生源的流失。
        2、调配优化教师队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优质均衡,学校优质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优质均衡。因此,相关教育部门或组织要强化教师轮岗制,要出台相关政策或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要使优秀教师能从城市学校流动到农村学校、从优质学校流动到薄弱学校。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必须前往偏远农村学校工作一定年限。强调基层工作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工资收入和职称晋升与基层工作年限和经验挂钩,使部分有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农村任教,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减少农村生源流失,解决“空教室”现状的困境。
        3、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鼓励青年教师植根农村教育
        加大对在农村和偏远学校工作教师的交通工生活补贴力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工作。在编制学校用人计划时,要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倾斜,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教师调动等方面,都优先从考虑农村基层教师或有农村学校工作经验的教师,尤其是在职称晋升和调动方面,要求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其次,加大农村学校投资,改善教师办公寄宿环境,在这样就能有效吸引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基层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配备,是学生就近上学,减少农村“空教室”现状
        总之,产生农村“空教室”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农村生源的流失和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出生率的下降。而农村生源流失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基础生源的流失,也可以说是适龄生源的流失。尤其是大量农村年轻人在城市立业、定居和生子,农村适龄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趋势。其二,则是优质生源的流失。客观来说,以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优质师资资源匮乏,虽然现在农村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这种学生及其家长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择校潮”还没减退,使农村“空教室”现象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黄倩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9(03):56-57
        本文系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西和县农村学校“空教室”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课题批准号:LN[2018]124)阶段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