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意识形态非常强的历史学科,对备课环节的审视显得尤为重要。需转变观念,加强阅读,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加强教学研究,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思考“课魂”,注重课程立意;精准构思教学内容,注重历史情境问题设置与历史语言的锤炼,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最终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立意、情景化问题、历史语言
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历史学科作为意识形态非常强的学科,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针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对历史课程新要求,备课环节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显得格外重要。现结合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所学与本校本年级的备课现状,对高中历史备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加强阅读与研究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备好课是关键。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史备课在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教法、备学法的传统方法中,新时代的教师得转变观念,不断加强阅读,充实自我专业素养,使自己的人文情怀、关键能力、必备品格都得到提升。
苏霍姆斯基曾说:“(教师)要作自己学科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但就目前本校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教师没有阅读的时间与习惯,备课仅局限于人民版教材,甚至不重视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籍只是用于摘抄重难点,从而应付教案的检查,更谈不上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创造的,智慧不是别人给的,智慧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去努力才能得来的。”因而,历史教师应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阅读可以使教师科研有一个更广的视界,更丰博的基础,对教育现象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科研能将教师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培养人的形上之思和理性觉识。智慧的阅读,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尽我们所能,做一个学者型教师 ,让学习永远在路上。
二、注重课程立意,精准构思教学内容
在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怎样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通过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来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大认同?怎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获?这些问题应是历史教师备课过程中首要思考的问题。因而,思考一堂课的“课魂”和课程立意就尤为重要。
在构思教学内容上,就如黄开红老师所讲:“使用新教材:一是宏观定位,二是中观建构,三是微观透析。
”宏观定位就是要将历史事件定位在中外格局下思考,落实时空观念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其国际视野,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中国的世界人,世界的中国人”;中观建构就是处理历史知识时,注意知识背后的逻辑,注重培养其历史思维;微观透析则是将历史事件中重点内容讲透,将五大核心素养落地到教学中。
结合本校本年级的实际情况,构思教学内容的思路需一致,教学重点、难点应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得出,而不是照抄、照搬教参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多取长补短,多反思,多改进。特别是在微观透析历史事件这一环,不是每一节课的升华都必须“高大上”,在历史长河中,应由很多的“矮小下”历史事件构成,最终才能够真正的使五大核心素养落地。
三、注重历史问题设置与历史语言的锤炼
历史课堂流畅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设问。创设良好的高中历史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历史。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教师的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要避免提出一些过于浅显、直白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备课环节中,问题的生成就显得非常必要。问题的设置要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原则,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要针对重点和难点来进行,同时在节点上需要灵活处理;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创设基础设问上,适当引入深度设问和多元化设问。
“历史是真实发生不允许被随意纂改的,为了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学科中的许多历史学术用语更不能被任意更改,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的教学语言首先要做到准确严谨,言之有据;同时,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作为一种历史课程资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因而,在备课环节中历史语言的锤炼需强化,这和学生的历史成绩直接挂钩。但在现实备课中因升学的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导致问题的生成与历史语言的锤炼大多出现在优质课中,而常态课程中则显得较为随意。所以,我们的常态课也得精心的设计问题,精炼历史语言,让常态课变得不寻常。让学生不是因为喜欢听历史教师讲故事而喜欢上历史课,而是因为历史学科的自身魅力让学生喜欢历史,喜欢优秀历史文化。
结语
《礼记·学记》中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新时代背景下,愿笔者不断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做;采众家之长,取他山之石,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于教学;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将风华正茂的孩子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③王冬青:《关于高中历史备课的几点思考》,《学周刊》,2012年第22期。
④王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备课方案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
⑤费昊:《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利用阅读与写作提高专业素养》,《教学实践研究》,2017年第7期。
⑥李灿:《阅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8期。
⑦刘璐,《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应用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中等教育》,2018年第12期。
⑧丁友梅:《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