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地理实践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被弱化,甚至被忽视。本文以贵州省盘州市乡土地理教材为例,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实践力的素养。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 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乡土地理是初中阶段学生所学四大领域之一。乡土地理的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不到位是的现象普遍存在,有部分教师想落实,但只落实考试部分,不考试的就不落实,更有甚者直接不落实。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自自身不按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二是没有统一的教材,使很多地理老师找不到方向。2017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要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大家也都认同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引成为重中之重。在四个核心素养中,除“地理实践力”,其他三个方面落实教好。特别是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落实较差。笔者根据盘州市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为实例,阐述地理实践力在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中如何实现两者互相统一。给初中地理教师一个地理实践力在乡土地教学中落实的范例。
一、在地理观测与实验中落实地理实践力
地理观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室外对地理环境进行考察。一般分为校内校外。校内主要是通过百叶箱对气温、降水、湿度等进行日常观测。校外观察主要是对家乡的地形地貌、河流、土地、岩石、植被等进行观测。采用地理观测可以使学生直接感知丰富的地理知识,弥补有些地理现象难以直观感受的现实,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观。以盘州市的自然地理概况教学为例。
在教学盘州市的气候时,可以根据盘州市初中乡土地教材设计的内容进行教学,测出气温和降水。
学生从七年级入学开始参加气温和降水的日常观测,经过一年甚至两年的长时间的地理观测,最终得出家乡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以及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家乡的气候特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得出结论,比直接考书本学习效果更好。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彰显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地理考察中落实地理实践力
地理考察是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是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地理考察可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材,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考察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选用《盘州市初中乡土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设计开展地理考察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的神奇秀险、雄伟瑰丽。下文附节选的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盘州市乌蒙镇大草原地理野外考察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以盘州市有名的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家乡的乡土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秀美风光和地理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此次调查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盘州市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现象。
二、乌蒙大草原简要介绍
乌蒙大草原是西南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草场之一。最高海拔为2857米,年平均气温为11.1℃,是一个夏日避暑的良好去处。这里有一望无际的独特高原草场,有万亩高原矮杜鹃林,有充满神奇色彩美丽动人的高山湖泊,有民族文化浓郁的彝族风情,有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佛光,并融雄、奇、险、峻、幽于一身的牛棚梁子大山、八担山等。 在乌蒙大草原立于山巅,看云涌苍崖,鹰翔蓝天,雾海漫漫,确有翻江倒海之壮阔,大江东去之豪迈。
三、考察线路的选择
1.线路
.png)
2.设计原因
之所以选择这一路线,是因为其包含及其丰富的自然景观:有奇峰怪石、峡谷、有高山、草原、悬崖峭壁等山地景观,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景观,有瀑布、溪流、湖泊等水体景观,有各类动植物景观,还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现象等。总体说来,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条较为理想、切实可行、寓教于玩、难以替代的地理野外活动考察路线。
四、关于考察的组织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学校以年级单位,学生自愿参与,由学校组织管理,地理教师指导;第二种方式是由旅行社以夏令营的名义组织,由旅行社组织管理,地理教师指导;第三种方式是以班级为单位,以旅行社夏令营的名义组织,该班学生自愿参与,由旅行社组织管理,地理教师指导。以上三种形式可以根据实际任选一种方案。
五、考察携带物品
1.教师准备和自己收集的综合资料、相关教材、学生携带记录本和笔、水壶;
2.照相机、温度计、放大镜、地质罗盘仪、地质锤、小刀、瓷板、卷尺。
六、考察目标
1.通过这次野外地理实习,使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地理有关仪器和工具(罗盘、放大镜、温度计、地质锤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简单的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工具。
2.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收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资料的综合分析与整理。
3.气候与植被:
(1)掌握考察区的气候类型,并了解海拔变化对气象指标的影响,使用温度计感受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并分析原因;
(2)观察考察区的植被状况和植被类型,学会认识针叶树、蕨类植物、高山杜鹃等,观察由于海拔的垂直变化引起的植被垂直变化,并分析原因;
(3)观察植被状况与溪流水量大小的关系,初步认识植被涵蓄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4)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
4.地质地貌(选学):
(1)使学生初步掌握考察区的主要地貌类型(页岩、石灰岩)、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2)了解考察区的地貌(奇峰怪石、陡崖绝壁、瀑布溪流)的形成机理;
(3)采集岩石标本。
5.分析考察地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七、展示考察成果
展示考察成果的方式有很多,如:通过班会活动,讲座的方式组织学生借助演示文稿幻灯片举行报告会;利用教室后排的黑板,举办小型的影像展览,或者利用教室的墙壁开设地理照片墙,可以是人物照、景观照,对于景观照可在旁边附上简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随时温习知识,也增进了班级的团结和谐的气氛。
依据乡土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方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地理考察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三、结语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地理实验、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活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有了落脚点。只要地理教师按照课标要求,借助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地理实践力的乡土地理课程设计 ——以“湘江之滨,古街新韵——太平老街”为例[J].地理教学,2018,(第19期).
[2]曹元,王梅.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J].地理教育,2019,(第7期).
(此文为贵州省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盘州市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和《六盘水乡村学校初中生地理实践力提升行动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