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自然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2期   作者:王小红
[导读] 研究方法、提高效率,同时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以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 261300
  为了应对新高考,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认真研读新课改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并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同时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以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一轮阶段目标是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原则是“全、准、透、细”。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扎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地理复习的提分策略总结如下:
  一、重视概念学习
  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读懂字面意思;第二,分析概念形成的背景;第三,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第四,联想生活实际,迁移应用概念。比如:气旋这个概念,就要分析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个概念: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怎样的旋转方向要通过分析水平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获得),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这样的立体空气旋涡,很象江河中的旋涡,就人为地定义为气旋。 然后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的空气运动,是局部空气的运动形式,既有水平、又有垂直方向上的旋转的立体空气柱;最后将此概念与实际结合,联想这种空气涡旋可能出现的地区、出现的强弱,引起的特殊天气:台风、龙卷风等。经过这样的理解,这个概念就彻底吃透了。


熟悉地理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区分一些概念的区别:如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等。
  二、重视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本质分析
  例如:研究气候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所以能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必定也能影响气候,进而总结出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气温高低。
  2.大气环流——定气压带、风带或季风环流——降水多少。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内陆和沿海日温差、年温差大小。
  4.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垂直地带性差异;分封效应。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例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6第2问)[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考查地形特征的判读、影响和气候特征的形成、分析学生应理解焚风效应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并能在解题时灵活应用。
  三、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
  知识结构的形成实际就是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知识应用的迁移力最强,记忆的效率也最高。知识结构建立方式很多,经常用到的如建立知识间的因果系统联系、进行知识对比等。
  例如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据图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结合考纲,理清主干、关注热点,加强双基教学,要由点到线再到面全面复习,直至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全面的知识网络,为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