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针灸技法中的文化底蕴

发表时间:2020/1/9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   作者:廖昌明
[导读] 针灸是中国先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统医疗技术。
廖昌明
(荣县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100)
针灸是中国先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统医疗技术。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针灸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针灸是通过经络、穴位的传导和一定的手法治疗全身疾病的有效方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今天,它仍然被广泛使用,因为它简单,方便和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杰出疗效。本文主要论述针灸的文化底蕴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艺术特色。
一、针灸具有文化与科学的二重性,是一种独特的医学文化体系。
1.1针灸技术包含的文化底蕴是针灸医学的基本操作的形式,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是针灸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并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实用性,艺术性的针灸技术,丰富的针灸药物成分,是针灸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针灸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只注重针灸技术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传统文化,将会对针灸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1.2针刺手法所蕴含的艺术性来源于实践艺术。在古代,它指的是六艺和各种技能,如书画方志。艺术的内涵是广泛的,概念是多样的。其中,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艺术审美需求。通过一定的技巧或手段,巧妙地构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品质的提高,才是艺术的真正意义。
中国古代艺术家深入观察自然和生活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体的抒情性,这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许多艺术家因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同样,针灸技术的艺术性也离不开针灸从业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的体悟和感受。艺术是衡量一项技能或技术艺术价值的标准,它追求的是通过表现手段达到的完美。针灸缺乏艺术性,是古人所不能接受的。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财富,针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一个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财富。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手法的精髓是用毫针控制经络的过程。如何充分发挥针刺的疗效,除了要正确辨证、准确选穴外,还与针刺手法的选择、针刺手法所产生的气的恢复效果密切相关。中医针灸研究的关键在于针灸的应用。针灸的演变体现了传承者的智慧,也体现了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针灸技术是艺术的,就像武术一样,它是需要“功夫”的。针一旦扎好,针灸的过程就像一场艺术表演。只有这样,针灸的技术才能得到完善。
1.3针刺手法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探索针刺手法艺术性的本质中,寻找针刺手法艺术性的客观来源时,必须坚持针刺手法艺术性来源于广泛的临床实践,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原则。艺术性要求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两个基本要素:内容和形式。形式是外在的,内容是内在的。在针灸手法面前,首先要触摸的是它的形式,然后要理解这个形式的内在含义,也就是要理解它的内容。针灸技术的艺术性也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此外,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
艺术中所包含的形式美一旦与内容相适应并被创造出来,就会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内容,从而强化内容,使内容呈现得完美。它体现在针灸临床实践中,是针灸技术的形式美。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往往与治疗后的治疗要求相抵消,极大地促进了针灸疗效的提高。

二、针刺得气手法与补泻手法的文化底蕴
2.1针刺得气文化底蕴
一般来说,针灸技术可分为气法和补泻法。气的获得是判断针刺治疗能否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元》一文所说:“以针灸为目的,气是有效的”。提、刺、扭是针灸通气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技法,如跟、刮、玩、抖、飞、抖、啄等,都是在基本技法的前提下加速气加速的方法。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手法的要点和手法的文化底蕴。手法可静可动,静动结合,既能提高疗效,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2针灸的文化底蕴
中医典籍《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并且《内经》还明确提出了“迎随、徐疾、呼吸、开阖、深浅、导气法、方员”等7种补泻手法。不同的补泻手法有着不同操作技巧。例如:徐疾补泻法中,手法先深后浅,即疾入徐出为泻法;先浅后深,即徐入疾出为补法。三进一退也就是徐进疾出,为补法;一进三退,即疾进徐退,为泻法。其蕴含的补泻之效全靠手法体现,一进三退、三进一退,一紧一慢中针刺的文化内涵就已体现,还有该手法以三为节点,意指三生万物、万事俱备、无三不生、无三不立、无三必灭的道理,到了三,身体就开始发生变化,气机通畅,越来越好,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针灸在治疗一些顽疾痼症和一些证型复杂疾病方面,常常使用混合补泻手法,如烧山火(补法)、透天凉(泻法)、阳中隐阴法(先补后泻法)、阴中隐阳法(先泻后补法)。烧山火(补法)手法就是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此法采用三进一退的方式,即将一个穴位深度分成三段,为天人地三部,将针分三次刺入。医者重用指切押手,令患者自然鼻吸口呼,随其呼气将针浅刺入第一段天部后,这时再令患者用鼻子吸气一口,用口呼气五口。术者拇指向前捻转九次,同时配合紧按慢提的手法,九阳行毕;再刺入第二段人部,同前法进行操作;再将针刺到第三段,仍同前法施术。待患者感觉热时,将针缓缓地退出皮肤,并要用干棉球急闭针孔,勿使真气外越。据《周易》:九谓阳爻,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五为奇数,为阳。所以,该手法一般用于补正气,助阳气,祛除寒证、阴证。临床多用于冷痹顽麻、沉寒痼冷、命门火衰、元气不足等虚寒之证,其操作过程对施术者有很高的要求,非达到一定的造诣者不能实现。这其中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字的一种沉重而庄严的观念,即“天地以数而运,人物以数而生”,运用于针刺概莫能外。
三、各类针刺手法蕴含的文化底蕴。
长期的针灸实践可以证明,没有精练的针灸技术,很难对疾病进行针灸。仅仅靠一种方法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不同的疾病的。手法是针灸的关键环节。世界各地许多著名的针灸专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技术独特、疗效突出的针灸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针灸医学的文化底蕴。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了解穴位的特点,针灸师也建立了针灸技术,如创立了苍龙探穴法、赤凤迎源法、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大鹏展翅法、引蛇出洞法等针刺手法。这些技术借鉴了各种动物形态和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技术的艺术和文化底蕴。例如,二龙法、喜鹊梅法、金钩钓法、白蛇吐信法、金鸡啄米法、老驴拉磨法、老鼠抓刺法等。此外,许多著名的针灸专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前提下,辅以艺术手法,将针灸的功效与艺术性完美统一,极大地丰富了针灸医学的文化底蕴。
四、结论
针灸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着针灸作为一种“技能”和“艺术”的学科特征。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方法为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也丰富了针灸医学的文化底蕴。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治疗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伴随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发展。目前,针灸疗法已进入8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它所蕴含的艺术之美与典雅,使针灸更具魅力,使针灸文化更加灿烂。同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不断丰富针灸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艺术技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