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爱情观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作者:李子彬
[导读] 面对早恋,与其屡禁不止,不如引导教育,使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白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
广东省兴宁市叶塘中学 514531
  摘 要:爱情是一种圣洁又崇高的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又是人们热烈渴望并不断追求着的情感。但对于中学生就不然了。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和家长,都有点谈爱色变,讳莫如深。但是这种回避与禁锢的作法,并没有停止学生对爱情的兴趣,相反却刺激了学生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中学生早恋现象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学生这种朦胧的青春期躁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爱情观教育呢?
  关键词:中学语文 爱情观 教育渗透
  初中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充满了神秘的向往。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爱的种子也开始觉醒和萌动,有些同学就开始渴望甚至尝试爱情。爱的萌芽就像春草覆地,绵绵不绝,只要有一点春风春雨就促使其蓬勃生长。面对早恋,与其屡禁不止,不如引导教育,使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白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
  一、神圣爱情,教育必要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的中学生,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少男少女们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追求。事实说明,光用“压制”和“回避”的方法,是不行的。压制,只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做出“过激”反应;回避,会让“爱情”变得更加神秘,使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出现错误;这对他们的成长都不利。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使这份情感保持天然的美丽和天然的纯洁。而爱情教育,就是保持这种美丽和纯洁的最佳的方式。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倒不如由我们去解放教育思想的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的、纯洁的爱情。
  二、明白爱的能力与责任
  阅读爱情经典,品味爱的崇高与伟大,首先需要学生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经典爱情作品里有很多为爱情而牺牲生命的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刘兰芝与焦仲卿、杜十娘等,他们为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阅读这些作品要引导同学们明白他们忠贞与爱情,可歌可泣,令人敬重。

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不存爱又何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刘兰芝与焦仲卿虽然死后永远厮守,他们的爱最后得到了亲人、朋友、社会的赞美和纪念,但我们同时看到付出生命的爱情是多么沉重与无奈!谈爱情,同学们还要明白爱不仅是两个人的朝朝暮暮、卿卿我我,鲁迅说“爱是要有所附丽的”。获得爱情只是爱的开始,爱情长路漫漫,还有沟沟坎坎,享受爱情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涵养,不要把自己迷失在爱情的海洋里,最后呛水窒息。
  三、正确开展爱情观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坦然面对爱情题材,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现代的传媒又如此发达,电影、电视、网络充斥着爱情,我们只能自然面对和接受爱情题材,引领学生一同坦然翻开语文课本上的爱情篇章。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解、尊重、信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其次,要理智地挖掘爱情教材的内蕴,驾驭教材。确切地说,这要取决于语文敦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对爱情的理解。各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心中都一个“爱之神”。只有当教师的心中有了美好的“爱情思想”,才能带领学生走向爱情的真谛。
  四、活用语文教材,完善爱情观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爱情的篇章。早起诗经时代,晚至宋词时期,中国文学就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讴歌与追求,这就足以证明爱情是我们人性中最美好的感情。正因为此,人们赋予了她等同于生命的地位。中国古典主义几千年来都推崇和赞颂的是:含蓄、高雅、精细、严肃、坚贞、专一的爱情,惟有如此,才见人类的性情之美。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这样赞颂爱情: 伟大的爱情能使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所以在中国民间,也就有了这些家喻户晓的经典爱情故事的流传:梁祝的化蝶,牛郎织女的天河相望,西湖断桥相会……
  语文教育正是企图授予学生一种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爱情观。对于还在求学、一无所有的学生来说,时尚的游戏式“爱情”会构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枚酸涩的果。
  参考文献
  [1]张水云 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文学教育下,2012年底5期。
  [2]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语文编写组 语文(高职教材第四册).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