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作者:陈海娟
[导读] 教师在授课时创设情境,出示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肩一小学 5140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学习数学信心与动力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或合作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一、开放学习空间,创建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主体的差异化,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研究空间,才能使主体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如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试图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做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出高要求的目标——“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提出低要求的目标——“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梯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化是第一目标,梯形向多种图形转化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无法同时达到高层次目标,只有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二、重视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1.小组合作、促进探究。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往往也出现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等被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赋予全体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强弱互补,共同发展,促进探究过程的有效开展。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圆分割后,再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课中各小组由于有了讨论交流的机会,强弱互补的优势,部分中下学生得到帮助、指导,都能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在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汇报了自己研究成果,整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特别是部分中下学生由于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质疑问难,引导探究。课堂交流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更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推进剂。通过质疑问难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方向及主动参与机会。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探索者的努力。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通过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结论。


然后我按平时习惯鼓励学生质疑:“还有疑问吗?”有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老师,为什么我的平行四边形怎么拉也不变形?挺稳定的。”原来他手里拿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纸板模型。“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表扬道。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纸板模型与我的框架模型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激烈争论得出:框架结构的平行四边形才具有不稳定性。这一例子说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创设争辩,推进探究。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在辩论中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发现、善于表达的能力。经过辩论可以加强知识理解,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敏捷性,最终提升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如在“倒数”教学中,学生认识到数的意义之后,我抛出“0有没有倒数”这个问题,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对于学生争执,我没有作出评判,而是让双方各持一名代表与学生商量后发表意见。只见一位代表在黑板上写出“0×( )=1”,慢条斯理地说:“如果你认为0有倒数,就把空格补充完整”,这时另一方服气地静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研究问题的热情由争辩而点燃、升华。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愿
  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起学习愿望。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某种问题情境,引发出探究的问题,使学生面临欲罢不能的“愤”、“悱”的状态,才能促使其去探究、思考。
  1.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儿童的认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知识、渴望解决问题。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从有趣的现象、生动的故事、活泼的游戏中引出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促使他们去探究新方法。
  2.创设轻松、愉快的问题情境。我在教学中经常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作为认识背景,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作为生长点,能引发新的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如果把它们改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不行呢?”我把画面情景用幻灯机放给学生看,说:“这样的车子,我们能坐得舒服吗?”学生回答:“不行,这样的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接着问:“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展开说理,然后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创设情境,出示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