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作者:张春
[导读] 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几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让学生自主谈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再指引学生探索问题的方向。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674100
  摘 要:在21世纪进行教学改革后,新课标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数学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争取去建立一个生动活泼、有趣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对数学探究充满动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数学的情境是联系数学和生活的重要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的桥梁。一个好的数学情景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加强他们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与认识,而且这样的教学不会使学生对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感到厌烦。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境教学 方法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一个鲜活有趣的生活场景。的确,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将课堂知识与生活中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决定他们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更关乎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况且相对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设计的知识点不管在深度还是在难度上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更加需要教师高效的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这方面已研究多时,下面我将针对如何创设情境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意见。
  一、明确情境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人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来源,有兴趣才会有热情,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兴趣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好像是一种煎熬,会使人身心疲惫,劳苦不堪。因此,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尤其注重这一点,教师不能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解,这样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是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构造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探究性和生活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适合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自己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已经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的确,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和对集体服务的责任感。合作学习是当今最提倡的教育形式之一,不仅适用于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就需要我们要摆正合作学习的地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3.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然后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复杂、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科,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问题意识,就很难提高数学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根据情境先提出一个较为容易的问题,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原有的问题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并解决更加难的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由简到难逐层展开,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其实,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学生不认真观察,不具备问题意识。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根据真实的生活情境将知识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情境教学是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纽带。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既要跟课本知识联系紧密,满足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又不可与日常生活脱节,注重情境的实际性,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本节课讲授的内容,不能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构建的场景能揭示一定的数学概念或规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通过情境要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理解得很透彻,方才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2.适度性原则。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秉持适度的原则,应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不可以专门为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设计。既要考虑到教学工作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来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这样达不到练习的目的;也不能太难,这样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创设完情境以后,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几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让学生自主谈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再指引学生探索问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沈丹 《数学与生活》.学术期刊,2011年9期。
  [2]高阿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学术期刊,2013年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