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旅游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作者:年四凤
[导读] 融合乡土旅游资源,是基于其举手可触、举目可及的优势,从而为地理学习提供易感知的案例、为研究性学习开辟可依托的载体。

——以蚌埠市旅游资源为例
  安徽省蚌埠市慕远学校 233000
  摘 要:“源于生活、关注乡土”是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切入的视角。但其价值追求要“高于生活、放眼世界”,亦即让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乡土情景中正确领悟地理的魅力,让学生不再为枯燥的地理书本理论而苦恼。“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关键词:乡土旅游资源 初中地理 应用
  乡土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区域性。这是乡土资源具有的独特优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师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其他教育资源所不曾具有的。特别是乡土旅游资源能够补充、丰富、具体化既有的教材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乡情怀,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融合乡土旅游资源,提高课堂吸引力,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浅显地谈谈。
  一、把乡土旅游资源做为课堂导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介绍的是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本展示了三大宗教的建筑: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和佛教的佛塔。这些图片都来自国外知名建筑。如莫斯科的大教堂,麦加的大清真寺和泰国的佛塔。很多学生对于国外的名胜古迹非常熟悉,可以随口说出一二,而对于身边的景致却很陌生。在进行新课前,我首先用PPT打出了三张照片:蚌埠市西岩寺和怀远白乳泉三圣寺的图片,位于港台步行街的教堂的图片,位于花鸟市场附近的清真寺的图片,然后进行新课教学。学生在欣赏宗教建筑之美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对宗教敬畏的种子。
  二、把乡土旅游资源作为教学案例
  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中,课本中提到“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特别提到要求学生理解“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弊以及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弊”。在教学中发现单纯教授课本案例效果不好。岷江只在地图上,不在身边。而作为蚌埠的同学,淮河就在身边。为了更好的理解河流以及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在课堂上把已列为四A级风景区的蚌埠闸为案例进行教学。首先把景区相关资料发给学生。


如下:
  蚌埠闸,千里淮河的第一大港,淮河中游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许庄淮河干流上。为发展灌溉、航运,结合公路交通、水力发电、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于1962年建成。闸上利用河槽、湖泊等蓄水调节淮河水量。设计灌溉面积60万公顷。水电站装机容量为6×800千瓦,是一座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综合功能。蚌埠闸以其在淮河上的重要位置,受到各级相关部门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先后到蚌埠闸视察工作并指导抗洪抢险。同时展示繁忙的淮河航运的图片、江淮平原的农民引水灌溉的图片、淮河边渔民用网箱养鱼、养河蚌的图片、以及蚌埠市区水源地的图片。通过蚌埠闸的案例,学生理解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航运、灌溉、给城市供水、旅游、养殖等。同时也明白了水利工程的作用:防洪、灌溉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融合乡土旅游资源,是基于其举手可触、举目可及的优势,从而为地理原理学习提供易感知的案例、为研究性学习开辟可依托的载体。我想,长此以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乡土旅游资源做为提高初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场所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地理课程的实践学习方式,旨在提升人在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建议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策等。让学生立足乡土实际来开展课题研究,其实践行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内涵比较吻合。乡土地理课程依靠其课程资源的可触性和实际性,可开展多样化的相关实践课程。
  人的一生要和很多地方打交道,但地方和地方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让我们充满了依恋,不舍得离开;有的地方让我们感到陌生,无法融入其中。享誉世界的华裔美籍地理学家段义孚在他的恋地情结)一书中把人类所处的地点分为地方和空间两种。地方是各种价值和意义的储存地,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是稳定可靠的;空间则与时间一样,无边无际,难以把握,所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只是一个只有物理性状的存在,还没有注入和附带人的情感与价值的存在。
  家乡,无疑是一个让人无比依恋的地方。如何让情感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们的心里,地理课堂有着重要的责任: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理解家乡、热爱家乡。限于时间和精力,中学生不可能对于家乡了解得面面俱到,但是家乡的美景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地里课堂上应让孩子们欣赏自己身边美景,上有风景的地理课。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融合乡土旅游资源,是基于其举手可触、举目可及的优势,从而为地理学习提供易感知的案例、为研究性学习开辟可依托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孝波 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9),11-12。
  [2]谢实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J].考试周刊,2016,(78),129-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