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3期   作者:杨代琴
[导读]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对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小学校 401334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对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让学生动起来,用生活经验感悟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的数学大部分还是比较基础跟生活比较贴近的知识。当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激活学生可能已具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学数学就像在解决我们日常生活的问题,让他们觉着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节快到了,笑笑想给王老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6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笑笑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笑笑的60个1角硬币,又给了笑笑6个1元硬币,笑笑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笑笑拿60个1角硬币换6个1元的硬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6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6个10个1角就是6元,所以60个1角和6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用生活感经验悟数学,通过创设活动,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鸭子”。学生的学习只是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的指令性活动,要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主动地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数学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许多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微调”。把新知识的难度下调,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联系与区别,通过类似的探索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让学生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合作与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三、让学生动起来,主动质疑、思考、探究获取成功
        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要大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逐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新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看例题,仿例“做一做”,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与创新机会。上课时,我另择例题来进行研究讨论,在结合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打破“框框”,超越课本的“限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通过自学,学生加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也就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动起来,多感官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说、好动。他们的智力发展一般要经历“动作把握”、“语言把握”、和“符号把握”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手、脑、口都动起来,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为了突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出示一道题:有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长的四条线段,从中取出三条,正好围成三角形,有几种不同的取法?学生思考过后全班交流,发现了不同的意见。有说三种取法的,也有说只有两种,双方争执不下。正当大家以为老师要做出裁定时,我给每个小组学生提供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随意地搭三角形,并把所用的小棒记录下来,再全班交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并研讨,证明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这三根小棒是搭不出三角形的。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这样不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锻炼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手、脑、口并用,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我们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在适当重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