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基础 提升能力 ——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唐少婷
[导读]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与思维工具,创新性的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教学辅助作用。
        唐少婷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三小学  贵州遵义  563100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与思维工具,创新性的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教学辅助作用。本人特此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意见。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提升。
        引言: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新颖、高校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其中,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受广大语文教师和小学生的喜爱。众所周知。思维导图又称之为心智导图,是一类有序且具体的处理发散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借助图文等内容,将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关联扩展包含的层级图形式具体的展现出来。思维导图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一些复杂、抽象的学科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符合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征,同时还满足小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阅读内容脉络,从而降低有效阅读的难度,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寻找将思维导图应用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脉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除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短篇文章之外,教材中还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薄弱,很难坚定意识、静下心来完成长时间的阅读,经常读着读着就分心了,或者读不下去,直接导致了有很多小学生对长篇阅读都会有抵触心理和情绪,难以实现阅读学习目标,也不利于小学生树立语文阅读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条理清晰的整理文章当中的知识点,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和独立分析的意识,同时也能够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奠定情感上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将相和》这篇课文时,考虑到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绘制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难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按照文章中的构造,将其中包含的三个故事列为主要的一级分支,即“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接下来在每个分支中详细列出具体的故事概括,比如,在“完璧归赵”中,可以补充到蔺相如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好无损的将和氏璧带回到赵国后,受到了赵王的赏识。在“负荆请罪”中,自渑池事件之后,廉颇对蔺相如心存嫉妒,后来蔺相如也避而不见廉颇,后来廉颇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去蔺相如家中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合力保卫赵国,通过补充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文章框架。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这一课的思维导图,将长篇的文章梳理成学生简单、易懂的结构框架,然后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树立阅读长篇文章的信心,从而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二、构建思维导图,深化阅读主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思想情感和课文主旨的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够成熟的心智,他们深入解读文章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有许多教师为了照顾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便选择忽略了情感与主旨的教学,这样却违背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完整性。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和优势,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解读文章,将原本复杂、难以理解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主旨也最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原本抽象和复杂的课文内容,从而更加全面清晰的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这篇文章是回忆式的记叙文,因此以分解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形式多样且相对复杂,学生在阅读时很难理清脉络,分析情感结构。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解读文章。首先以“回忆录”作为中心主题,然后绘制一级分支,分别为不同时期,即“回忆”、“被铺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自己父亲在被害时的事情,发展和变故,随后再将每个分支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带领学生分别解读在每个阶段作者所想抒发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加以整合,最终总结出作者父亲的人物性格,以及面对迫害时做出的英勇事迹。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能够逐渐的解读和分析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加深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用思维导图,掌握表达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材料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便于学生在日后解析文章和写作运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有侧重点的带领小学生学习和总结阅读文章的表达方式,带领学生进一步对阅读文章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路和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翠鸟》这篇阅读文章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手法和感受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精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向学生展现翠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自由的交流和讨论翠鸟的外形特点,然后在小组中以关键词的形式总结归纳出来。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提出的关键词填列为思维导图,抓住翠鸟的特点,按照课文当中的顺序进行细致的总结和观察。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就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写作的特点,同时掌握了文章的表达方式,通过不断的培养和锻炼,学生日后在描写动物时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写作基础,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阅读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发挥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语文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的重要性,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创设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文章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延伸性,让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技巧和表达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晶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课堂参考·教学反思,2013,(02):23-24.
[2] 高霞.试分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9,(11):123-124.
[3] 张静雯.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阅读与作文,2019,(580):45-46.
[4] 周洲.探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3,(04):65-66.
[5] 王丽.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研究,2013,(09):36-38.
[6] 周成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创新教育,2013,(02):4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