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第九小学 2363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对于我国现在的低段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注重课堂上阅读能力培养方式的运用,才能让课堂更加高效,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了解阅读的趣味性和价值性。让学生自主投入到阅读中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和方式进行阅读。本文就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吸引学生进行阅读,善于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低段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个综合性知识的教学,阅读不仅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还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漫画书开始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这个阶段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是关键。也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其他科目的帮助也非常大,学生在了解到阅读带给自己的乐趣,充实自己的生活之后也会主动地学习。同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意识作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也非常关键。在阅读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会认知世界上的美好事物,这里所提到的审美不仅仅是美丽的事物,还有人、心理、行为等其他方面的美,书中的知识可以教会学生很多东西。不仅仅只是知识,也有一些生活常识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阅读自主性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较为懵懂的时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高,阅读自主性差。通常需要老师进行督促和引导,才能积极地参加阅读活动和课程,而且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懂意思的词语,这也是使他们对阅读无法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同时很多学生将阅读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本身促进自身发展和学习的阅读就变成了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这让学生对于阅读更加反感。另外,还有很多老师为了考试成绩,平时加大学生阅读的量,并不在乎学生真正对于阅读的感兴趣程度,这也扼杀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印象,让学生从心里反感阅读、抵触阅读。
(二)指导性较弱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中所遇到的字音、意思不明白,需要老师及时指导。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建立阅读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太低,所以老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之后学生依旧不理解老师的意思,学生不能将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融入到阅读过程中。老师再怎么指导,学生依旧不能有效地阅读文章,掌握知识。
(三)资源干扰性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种文献、资料、书籍多种多样,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小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较弱,对于书籍内容不能进行筛选。导致学生不能提升自己的阅读兴趣,没有学习阅读的动力。
老师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没有帮助学生筛选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读物,学生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太过于深奥的书本会加重学生负担,学生认为阅读过于困难就会失去信心,逐渐排斥阅读。阅读本就是丰富自己知识储量的过程,过于简单又会让学生觉得阅读没有营养,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帮助。
三、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小学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学生相应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相应的读物可以让学生更加具有积极性地读完整个作品,获得自己的感想,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
培养阅读习惯教师首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例如想要让学生读《匹诺曹》可以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当讲到故事发展的一半时就停止,并且布置任务下节课谁可以将这个故事补充完整,加以鼓励。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老师可以对每个同学的读物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简单问题,当学生回答上来的时候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树立在阅读方面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老师也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读过的书,以及得到的感受和体会。让他们在收获之中快乐,在快乐中共同进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精读文本内容
每一个作品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相联系,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应该充分联系文本与现实。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体会文本之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塑造小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在阅读到具有宝贵精神的读物。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读我国的名著白话版的《西游记》,这类书籍情节曲折,并且想象力丰富十分吸引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故事含义,可以讲述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想要表达的故事内容。最后为了让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感言。让这样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来。鼓励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引起学生们的思想共鸣。让学生从小就受到这样健康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养。
3.注重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
老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老师在课堂上着重为学生讲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之后的阅读工作通过学生自己课下练习和组织的阅读活动来完善。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想要了解的知识,老师及时答疑解惑。在阅读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是学生的一个放松过程。在其他的课程中或许是以背记、练习为主,阅读活动是轻松的过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了知识也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这种方式既在课下为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问题的空间,同时也及时在课上和阅读活动中解答了学生的问题,不断地增强了阅读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保证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
总结:
总之,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老师要正视现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积累知识、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设备,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及时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琳.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9).
[2]王晓欣.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 俪人:教师, 2014(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