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人驾驶发展需求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上15期   作者:王蓬1 李青2
[导读] 无人驾驶会带来出行方式的变革,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转效率。政府机构及城市管理者应重视无人驾驶与城市交通间的耦合关系,高瞻远瞩,提前谋划,进行相关方面的细致研究、试验与尝试。本文主要分析基于无人驾驶发展需求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1、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科技管理处  王蓬1     湖北武汉 430000
2、武汉市公安局洪山交通大队 科技中心  李青2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无人驾驶会带来出行方式的变革,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转效率。政府机构及城市管理者应重视无人驾驶与城市交通间的耦合关系,高瞻远瞩,提前谋划,进行相关方面的细致研究、试验与尝试。本文主要分析基于无人驾驶发展需求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关键词:无人驾驶;交通规划;道路断面;法律法规;交通管理
        引言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汽车是影响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因为汽车的大小、行驶范围和环境影响等是现代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同样会“左右”城市交通的发展,促使城市交通系统发生变化。
        1、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基本概念
        在相关标准中定义了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需求,也明确了5种自动化等级的模式。模式行车、人工行车、半自动型车、无人驾驶行车与无人值守车。其中无人驾驶行车与无人值守行车是普通意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之一。当自动化等级越高时,人工参与的负责运行的安全工作就相对较少,所以行车安全责任也就越大。针对不同自动化等级下的系统着重分析其意义。指导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必须要针对具体的需求,结合具体的经营因素与经验权衡各方利弊后才能进行综合的考虑,选择适合的自动化等级。同时也应该对功能进行定制化的思考与设计,选出最合适的系统,进而推动无人驾驶系统的标准制定,规范行业的发展。在选择无人驾驶的模式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适用就好。这些年,无人驾驶系统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的接纳度越来越高,无人驾驶技术也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之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将会更多地投入到该项目当中。
        2、无人驾驶普及时期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2.1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改进的必要性
        1)适应无人驾驶带来出行方式变革的需求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使司机的概念不复存在,人们的出行不再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再需要持有驾照,不需要考虑是否饮酒,老年人、残疾人、不具备驾驶能力者皆可以搭乘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出行。2)提升交通工具安全性和舒适度(1)增大了车内空间。与传统汽车相比,无人驾驶汽车取消了方向盘,驾乘者拥有了更大的空间,驾乘舒适度也更好。(2)有更好的出行体验。在拥有传统汽车一切优势的同时,可为乘客提供点对点的交通服务;同时又避免了交通拥堵,节约了出行时间。3)催生城市功能与用地布局优化(1)原有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设施可以转变为公共空间。(2)保留的一部分停车场或者位于远郊区的停车场,其单位停车面积也会降低。(3)相关设施用地的减少,包括有人驾驶造成车祸的救助设施,驾校、加油站、加气站设施用地等。
        2.2完善与优化调整相关法规
        受限于无人驾驶车辆与有人驾驶车辆的区别,无人驾驶汽车在现状道路交通法规体系下无法进行明确的法律责任认定;同时,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生产的监管法律法规也尚未出台,完善和优化调整相关法规十分必要。1)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与规则。取消停车位下限政策,开发未来易于改造的停车场;鼓励使用电动汽车,鼓励共享汽车;投资大运量公共交通,车辆总数将会减少,汽车将变成共享资产,汽车所有权成为过时之物。汽车保有率的下降会对汽车工业和整个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无人驾驶将会对现有交通规则产生冲击,包括信号灯、转弯半径、交叉口规则等。


交通流量较大的交叉口,行人、机动车冲突点都在路口。无人驾驶汽车时代,行人过街将会更加便利,在核心活动区道路中心地段,可将行人过街设施间距调整为150~300m且在路段中间设置行人专属过街通道,增加街道两侧活力连接及行人交流且这种过街方式是安全的。不论是行人亦或是自行车在通过交叉口与无人驾驶汽车交织时,时刻保持行人、自行车优先通行。2)出台无人驾驶专属法规和安全性评估相关标准,是保障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推广的必要保障。(1)制定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标准。涉及到无人驾驶的四大系统和六大模块,具体的安全标准和范围都应该有专门的规定,以确保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2)制定网络平台安全标准。针对车联网系统平台的数据维护和保密,研究人员和厂商都应制定网络安全计划。(3)制定安全体系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监管部门对提交安全评估证明的要求,无人驾驶汽车生产商或系统在获批之前必须提交,作用是证明自身产品考虑了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了足够的安全措施,同时出台安全评价标准,以审批、核定厂商提供的安全证明是否符合要求。3)关于老年人和限制行为能力者的保障要求。无人驾驶汽车的共享出行模式,将为无驾照人员,特别是老年人和限制行为能力者的出行提供便利;而如何保障这部分人员的安全与权益,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无人驾驶的发展与普及速度。
        2.3预留轨道交通和有轨电车建设用地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工程预留用地不足,规划轨道线路与各类建(构)筑物空间冲突等问题,需要大规模拆迁或采取高代价、复杂的工程辅助措施来消解轨道线路施工带来的对原有基础的破坏及沉降的影响。为消除冲突,从源头上解决矛盾,必须对轨道交通线路、车站、人行通道等用地进行控制和预留。从线网规划阶段开始(虽然该阶段尚无具体工程实施方案)就应该编制轨道交通工程用地控制规划,在线网规划、客流预测、模式选择等研究基础上,对线路、车站(包括换乘枢纽站)、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条件(包括人行通道等)进行用地红线规划;对结构施工方法和工程难点进行研究;对车辆基地、轨道交通变电站、控制中心等设施用地进行红线规划。
        2.4开展科学的管理工作
        随着技术的改进,智能化系统的普及,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方便,但由于数据量的增大,对数据信息的及时解读是高效开展管理工作的根本。如何保证运营组织内部的稳定,以及处理事件的及时性,这些都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精确指导,减少传统管理中的不足,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来应对突发事件,轨道交通作为民生大计,由不得半点马虎。针对轨道交通建设组织,轨道线路的增多是必然的,虽然建设地下轨道的工作极其复杂,但还是希望施工单位能够加快施工进程,相信在未来不仅陆上交通发达,地下交通同样能够四通八达。不仅是建设工作,管理和维护工作同样重要,如何让列车在高速运行时保证顺畅、安全,就是管理组织的合理调配。现在的轨道运营进入网络运营阶段,依靠大数据支持,城市内已经建立起多个网络行车组织,通过这些智能化的组织,可以更加高效地维持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信息的发展速度,大数据的优越性更好地运用到轨道交通中,不仅能提高效率,也能紧跟现代化发展的脚步,运营组织内部的更新不仅可以提高运营管理能力,也能使组织内部工作更高效。
        结束语
        无人驾驶、共享汽车时代即将到来,而这个过程可以用智能网联的发展为标志。在无人驾驶规模化应用前,相关的基础设施可以先行建设,包括在路侧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检测及感应装置。
参考文献:
[1]贾瑞清,孙稚媛,张尚生.关于无人驾驶汽车存在问题的拟解决方案[J].测控技术,2018,37(8):1-4.
[2]王维礼,朱杰,郑莘荑.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城市空间特征初探[J].规划师,2018(12):155-160.
[3]兰京.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15):209—210.
[4]姜允侃.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5):60-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