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曙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文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外部舒适度持续下降,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步行和活动空间,对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生命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新旧街区并存的局面,老城区保留了许多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历史文化记忆,面临着许多城市更新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街道景观;生态性;城市街区;微更新
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它已被破坏到几度,但社区居民因为对该地区历史了解有限,缺乏保护意识,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到不必要的破坏。随着城市的发展,如果老城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和更新,那么其身上蕴含的许多价值元素,就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城市更新的目标是保护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消除现存的问题。修复失落的元素,引导城市发展进程。
一、城市微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的建筑物、空间、环境和设施,由于历史、自然或人为原因而丧失功能、退化甚至损坏,需要不断调整和维护的过程。街区生态性在城市街区微更新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在进行改造和更新时,需要着重考虑到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绿色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微更新的概念就是吴良镛先生所提出来的一种对更新理论的传承发扬的概念。就是指,既要恢复和提升建筑材料水平,提升街区环境的生态性,又要重塑旧城的地方记忆,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微观改造模式减轻了开发商和政府的作用,强调了提升改造的机制,强调居民和社会的参与。
二、城市街区微更新的问题分析
(一)旧城区改造
尽管古城有着原始的面貌和价值,但它还是被大规模拆除和重建。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的建筑景观。景色不断消失,显得原始而粗糙。虽然城市街区更新是城市的理想之路。然而,它违反了完整性和保护原则。
(二)城市景观的逐步融合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由于规模经济和标准化对地方特色的影响,尽管采用了大量新的设计和材料概念,但这一特殊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由于同质化和标准化的问题,城市更新也是如此。许多城市失去了其传统的地理、文化和多样性特征。
(三)城市人文价值的丧失
城市本身有自我特色的历史文化,也有着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建筑和景观记录了城市的不同时期。城市发展阶段不仅是文化和历史的积淀,也是传统文化和历法的积淀。它们成就历史功绩,体现城市个性,具有城市特色和特色。今天,城市的街道角落存在许多问题。城市更新改造的意识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三、街区生态性的空间改造
中国的城市更新已经从模仿西方大规模颠覆形式转变为放弃大规模更新的唯一形式。强调城市更新的范围和整体性。20世纪末,吴良镛以有机更新的理念主持了菊儿胡同古城的改造更新工程,为保护旧城的传统风貌和城市肌理做出了正向积极的努力,城市更新理论往往强调“小而灵活的规划模式”,并且重视其连续性和渐进性。
(一)周围建筑物和场地的更新
不同类型的古街区在现场改造时,改造方法往往不同。对于普通建筑来说,保护的边界元的部分不仅要改变其外观,对其进行改造,还要更新其功能,以满足相应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街区的生态性;对于历史建筑来说,往往是为了保护或促进保护和更新。当外部景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应对原有的空间形态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高了景观的价值,以达到解决前期规划的不足的问题的目的。
例如,上海杨浦区的创智天地街区是一种开放式街区,这个街区包含了居住、商业购物等等功能,是一个时尚而具有创新理念的特色品牌。街区中的商业形式丰富而多样,品牌亲民,创意丰富,有专业的团队来监督管理这些商业,对这些商业建筑进行设计,创建商业外摆的布置方案,只有这些都通过了才会将一个商业建筑真正落实。创智天地街区具有极高的商住结合性,且社区居民都具有高参与度,建筑环境风格鲜明,在杨浦区甚至是整个上海市都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天除了该街区的社区居民外,增加了许多流动人员。在城市街区中着重考虑街区景观的生态性,对绿化特色街区进行更新改造,以街区大道为整体线索,将其与多个街心花园进行关联,将绿化景观的更新延伸布置到整个特色街区和街区建筑立面,从而实现一种生态与街区良好结合的全方位良好打造的绿化特色街区,漫步来到街区的流动人员可以在观光浏览或进行商业购物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美好,从而实现街区商业与生态的结合,使绿色贯穿整个街区,打造一个开放而浪漫的绿化特色街区。
(二)相关转换原则与实践
1.文化特色保护
街区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往往与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在城市更新设计中,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必须重视城市的内在文化,寻求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更新和环境改造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体现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为现代生活创造足够的空间。
例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邰城路与西家大塘路交界处的西家大塘,地处玄武辖区,是一处历史悠久、具有山岚水色的街区,街区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是整个街区的利用情况较差。街区内部与整个城市的联系较为松散和封闭,容积率比较低,其建筑质量大多都较差,生态环境较差,需要对西家大塘的整体社区环境进行更新改造。西家大塘小区内部的空间较为狭小,应该要对硬质铺地和软质铺地现有比例进行重新调整,以扩大西家大塘小区实际可利用的空间程度。另外,对西家大塘整个街区基地内的植物设计进行排布和修整,在改造街区植物布置的同时要对街区文化特色进行保护,保留街区基地内原有的古老树木植物。另外,对西家大塘的整体绿化程度进行进一步设计和加工,在同一区域内引入多种类的植被会使整体景观显得杂乱无章,故引进丰富多样的绿色植被时要对街区的不同区域设计不同主题的植物,可以对个别区域打造特色季节景观,确保街区不同区域的个性突出,提高街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创造全方位、多维度的绿化空间体系,提升西家大塘整个街区基地内部的活力和生机。
2.维护城市秩序
无论是在街道上还是在活动场所,古城都有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造、保护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其秩序和规律,要改善旧城的真实状况,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景观,就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空间连接。
例如,连接南京的鼓楼广场和玄武湖明城墙地段的西家大塘社区的入口形式单一,仅能保证日常出行正常,而且区域内的停车没有体系,缺乏良好的车位管理,校区内经常有车辆违章乱停、加塞的情况出现,同时区域交通情况较差,上下班高峰时期经常出现交通堵塞,街区的秩序和规律需要进行改造和更新。在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应该注重西家大塘的入口空间的调整,建设标志性建筑物,如街区标牌等形式。同时,重新改造入口空间,加大区域进出空间,使日常出行更贱便利,减缓交通堵塞和交通意外发生。另外,在西家大塘入口处可布置具备一定功能的文化设施,比如穿插文化展示栏,将西家大塘社区的人文情怀和地域文化集中展示出来,也对街区入口的围墙进行墙面绿化,添加植被,如爬山虎等绿色植被,营造一种绿色生态与人文环境良好结合的氛围,从而达到增加空间层次、提高城市街区中街道景观的生态性的目的。
3.营造景观环境
城市更新和街区景观更新不仅要考虑历史、文化和空间形态,还要改善开放公共空间的环境。必须采用新时期的城市设计技术,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景观改造理念,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例如,在对南京市西家大塘的街区环境进行改造和更新时,需要了解到公共活动空间是整个街区的中心,而西家大塘的总体空间较小,公共活动空间更是狭小,社区居民平时的休闲活动如散步等均选择去外面,使得整个小区缺乏便利,而社区居民往往外出也减少了安全性。因此,需要对西家大塘的整体的空间风格进行整改和统一,使原本狭小而闭塞的街道环境更加开放,从而丰富整个街区的空间层次,使小区呈多维度展现。在进行街区更新时,可以利用智能化管理,并将南京西家大塘的地域文化融合其中,从而使得社区居民的生活日常、当地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绿化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进一步向着更为和谐、安全、绿色、便利的街巷环境发生转变。
4.振兴社区
街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多,老旧街区的社区居民老龄化率高,整个地区处于滞后状态,要激发老城区活力,调查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制定阶段性发展战略,让居民参与城市更新进程,激发社区活力。
例如,南京市西家大塘的各个公共交流场所的娱乐性较低,功能不够完善,形式较为单一,只是利用道路和建筑来作为划分不同区域的形式,也缺乏一定的基础活动设施,使得社区居民平时的休闲锻炼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在进行街区环境改造更新时,首先要对社区随意停车情况进行管理和政治,重新规划社区的停车地段,布置合理的交通布局。另外要定期清理小区内废旧的自行车,对车棚空间进行清理,是小区环境变得整洁和空旷。对于社区居民活动部分,应该划分区域来进行锻炼场所的建设,建造符合社区居民活动的锻炼器械。另外,为了确保街道景观的良好生态,需要在街区植入多个景观区域,如街区广场、街心花园等空间形式,增加居民与外部的互动,提高街区空间的利用率和绿化程度。最后,也要保护和修整西家大塘整体建筑原来的空间形式,以维持其人文历史,移除和清理小区内多余的违章建筑,还原城市绿色原貌。
总结: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微改造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居民和社会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旧地块业主为主体的向上转型的空间策略,新旧城市空间的融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也为街区的植物提供有益的生长环境,减少街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成本,从而打造生态友好、宜居的绿化特色街区。
参考文献:
[1]韩玥枫.论绿化生境改良在城市街区更新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19,35(S2):5-9.
[2]陈舒宇.城市更新与街区景观改造——以南京市西家大塘微更新设计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1):46-47.
[3]缪一祎,戴文远,陈璇,林子祺.基于城市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福州上下杭街区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06):173-174+176.
作者简介:钟曙,女,1983年8月出生,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及景观设计。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C1086)多功能景观生态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微更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