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奥敦 张艾伦 杨永威 涂起源
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不仅有利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缓解,减轻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并且还促进了友好型社会的建成,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必要举措。习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因此,必须重视起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自然形成的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福利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等物质总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涵养水源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怎样节约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的水土保持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物根部会吸收地下水分,能够储存一定的水分。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在暴雨气候下,水资源在流经森林区域时流动速度会相较于其他环境大幅降低,从而使得水分能够缓慢渗透入森林的土壤内,可以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而在枯水时期,森林中土壤蓄存的水分能够避免河流干涸,从而起到调节流域水体流量的效果[1]。
1.2防风固沙
由于我国早期经济发展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森林的乱砍滥伐问题十分严重,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尘暴一度猖獗,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遏制沙尘暴,就必须进行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降低风速、减少荒漠化,实现防风固沙的效果。植物的根部可以保持水分,由于森林的截留作用,可以阻挡风中携带的沙子通过,大大减少了沙尘暴发生的概率。
1.3改良土壤
进行水土保持通常是通过造防护林等方式,防护栏不仅能够大幅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且落叶等物质可以被土壤吸收成为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目的。比如某些土壤粘性过强,或是砂质过多,水土保持功能可以对此进行改善,形成团结粒、增强氮磷钾等养分、增强微生物和腐殖质,最终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能力[2]。
1.4净化空气
工业的大力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环境影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气环境问题。由于工业污染物质向大气中的大量排放,空气质量急速下降,对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带来了一定影响,温室效应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必须进行科学治理。保持水土有利于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森林是地球的主要碳库,树木可以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因此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且吸收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改善人类生活的空气质量。所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净化空气,这对于发展环保事业而言极为重要。
1.5减少自然灾害
森林是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森林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能,因此森林附近温差小,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发生洪涝灾害时可以减少水的流速,降低灾害的不良影响。在农业生产中,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植树造林,也可以改善气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2.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虽然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全球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约1/3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不同的地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各不相同,解决水土流失要根据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理。我国已经加大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视,采取了多方位的治理对策,然而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解决,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一方面破坏了土地资源,降水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对水资源也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地面植被覆盖率降低,径流改变方向,生态环境失调,遇到暴雨后,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涝等自然灾害[3]。
2.2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均衡,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此外,由于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汛期,以洪水的形式出现,通常难以利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南方在伏秋干旱,北方在冬春干旱,此时降水量少,河流断流甚至枯竭,造成旱灾。水旱灾害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3土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必要的一项自然资源。地球上约1/3的土地是干旱的荒漠地区,以沙漠为主。由于对沙漠边缘地带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流沙向外侵蚀,造成土地荒漠化,引起更多土地良田被侵蚀。目前土地资源被破坏和毁灭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地沙漠化。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总面积的1/3,形势不容乐观。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任由其不断发展扩大,就会演变成大面积的沙尘暴。
3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第一,推动了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社会层面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经济层面上,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环境层面上,对生态环境做出修复,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第二,促进了环境保护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为了使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展开,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要进行全方位的改变。比如:国家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发展规划,应用现代的地理信息技术对周围的环境保护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工作。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保护方式的转变,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意义。第三,推动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保护了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对策
4.1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管工作
对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应当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水土流失负有一定责任。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土地资源,因此许多农田被毁,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负担,而且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的不达标排放、森林的乱砍滥伐以及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对城市治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在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时,应当与城市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对不合法不合规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惩治,向城市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积极植树造林,选取生存能力强、适应性良好的植被进行覆盖,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
4.2完善管理体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管”,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对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很多内容,首先是工程规划,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通过后方可进行行动;其次是工程进行中的监督工作,对生态修复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要及时报告、及时解决,在发现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时要及时止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最后是在修复结束后要再一次对工程进行审查,坚决杜绝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进行规划时要进行实地考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判断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再进行动工。
4.3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环境不能无限制的被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必须加以解决。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现代科技和成功的治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结语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等功能,通过水土保持工作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璨,陈珂,刘浩,陈同峰,何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相关问题研究———以甘肃五县、内蒙二县为例[J].林业经济,2017,39(03):3-15.
[2]杨文勇.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8):158.
[3]胡凯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下的水土保持技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4):43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