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超群
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三友小学校
内容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赏识学生打破教材;赏识学生的问题;赏识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创意;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赏识学生。
关键词:赏识 打破 问题 闪光点 创意 差异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并且在很多个体范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赏识学生打破教材。
按照传统,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教材安排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内容设置到教学进度都周密计划,具有普遍性、划一性。一般来说,教师不敢轻易质疑教材,也不允许学生脱离教材的学习,否则便被视为“不务正业”。然而,往往存在一些“不务正业”的学生,他们对课本视而不见,另有所好。如:按照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桌上的静物(写生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教室里的桌子上摆放的物品,并把它画出来。学生作业交来后,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画的不是“桌面上的物品”,而是“书包里的物品”、“铅笔盒里的物品”,甚至是“商场里的物品”!是批上“不符合作业要求”发回给学生重做,还是给予肯定?经过考虑,我暂且撇开作品的质量,给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全部评为“优”,并在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事后,其中的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真没有想到,我还等着挨批评呢!”经过类似的几件事之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解放,他们在课堂上、作业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意识、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出人意料的作品不断涌现。
二、赏识学生的问题。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
比如,教学《美丽的纹样(设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三、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生虽然喜欢受表扬,渴望被赏识,但他们不需要“不切实际”的表扬和赏识。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问题或作业只是一般,而老师和家长不是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敷衍式地、不合实际地去表扬:“做得很好”。这样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被看成是讽刺,会疏远双方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扬应有实在的内容才能体现出赏识者的真诚。
我曾经作过实验,将学生作业随机平均分成A、B两组,在批改A组学生作品时,仅采用空洞的语言“很好”、“画得不错”;批改B组时,我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具体地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问题上表现还不错。结果我发现,B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更浓。
四、赏识学生的创意。
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的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而要培养有创见的,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赏识学生的创意。对于学生的创意,我的理解是:只要突破了一般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称为“创意”,而无须要求合乎实际,更不能把学生的“创意”与成人世界的“创新”相提并论。再如,《我设计的汽车》一课,就有学生别出心裁,凭空想象画出了“可以飞、可以变形”。面对如此创意,我毫不犹豫地评价她:你比老师更聪明!
五、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
不光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存在后进生,美术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相对较低。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赏识教育,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也要赏识后进生。
六、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
“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要哄、要捧”。如果认为这就是赏识教育,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赏识教育也包含批评。少年儿童,由于知识的不足,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违心地表扬,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失去努力的方向。因而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要在适当的氛围中恰如其分的提出批评,要以帮助提高认识的语气和态度,诚恳地提出批评,要在被批评者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基础上提出批评,要把批评与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批评中有赏识,赏识中有批评。
总而言之,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灵活运用“赏识”艺术可以使美术课堂焕发青春活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