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构建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9期   作者:林本红
[导读] 在现代的高中教育体系当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
        林本红
        惠州市第八中学 广东 惠州516100
        摘要:在现代的高中教育体系当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学校一般都会为学生开展人生规划课来帮助其进行人生选择。虽然学校的初心是美好的,但是由于缺少生涯课的实际操作经验,大多数的生涯规划课堂都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为了帮助学校开展出更加优质高校的人生规划课,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相关理论对生涯规划课程进行研究以期能为一线教师的生涯教学提供帮助,促使优质生涯规划课程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 生涯规划 课程构建
        传统生涯规划课的模式相对较为零散,也缺少实际参考价值。尤其是在高中的生涯规划课堂当中,老师主要充当了一个讲述者的角色,以通过一种故事讲述的方式来为学生简单介绍职业,并尝试让学生根据此来构建自身的生涯规划。这样的课堂针对性不明,学生往往只是粗略了解,并未达到真正的生涯影响,效果不佳。
一、传统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少具体的核心素养体现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前,我国学生生涯规划课的开展率只有13%,而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67.4%。从数据上来看,地区教育理念看似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实际上,这些生涯规划课大多数都缺少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支撑。在笔者的实际调查当中,这些规划课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开展,其与学生的联系也相对较远。而在内容的选择上,传统教师会设计一个固有观点,并尝试用实际例子来对其进行证明。如果对此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例子都缺少基本核心素养的体现,单纯只是简单的观点证明。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课很难起到规划自身生涯的目的[1]。
(二)主流生涯规划与学生的重合度较低
        在大多数的生涯规划中,为了照顾到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教师通常会选择一些保守的观点作为学生生涯规划课的核心主题。不过,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不断进行,这些传统的价值观点已经与社会产生了脱节,尤其是对于这些受到过多元文化熏陶的高中学生来讲,其价值重合率也会更加低[2]。
(三)课程与社会的融合度较差
        在内容选择上,由于高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结构组成的理论性较强,生涯规划课的内容往往更倾向于学科知识层面,与社会需求的连接性反而更加弱。实际上,对于高三学生来讲,他们更加需要系统完善的生涯规划课来帮助其融入社会,而非只是简单的成绩提升。故而,以学习为主的生涯规划课程一定程度上来说无法满足其需求。
二、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核心素养涵盖内容
        生涯规划课程中核心素养的涵盖的内容较多,通常也难以梳理清楚。因此,为了方便理解,笔者尝试将其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通俗来讲也就是“我是谁”。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思考来找准自己的定位,以方便在生涯规划当中找到自己的起点。

第二阶段,自我目标价值的确定,也就是哲学当中的“到哪里去?”。在这个阶段当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也就是生涯规划的阶段性终点。第三阶段,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3]。到了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其规划重心也会来到学生身上。因此,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最适合自身的价值实现方式。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构建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习惯
        区别于传统规划课上的集体无意识灌输,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涯规划课需要学生明确自身想法。因此在生涯规划课之前,教师需要先征集学生的基本意向情况,并以此来进行分组。在小组问题的讨论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小组性质来设定具体的生涯规划方向。实际上,其宗旨是还是要尽量地降低传统生涯规划课上的模糊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高三毕业生来讲,十分有帮助。
(二)帮助确定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向
        在进行好分组工作以后,教师需要根据小组的具体性质来为其提供相适合的价值实现方向。在内容提供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定位,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选择。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自身拥有的核心素养来提高对自身的感知,以便进行生涯规划。
        在学生完成初步规划之后,教师可以对其的价值合理做出一个判断。对于一些不符合常识的生涯规划,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其进行优化,以增加其的可操作性。而对于一些偏离较远的生涯规划,则需要帮助学生重新进行价值目标的选取。如果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较差,以至于找不到适合自身的价值方向时,教师需要积极介入,并尝试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帮其选择适合的价值目标。但在帮助进行目标选择之前,一定要事先告诉学生代选目标价值的意义,并留够回旋的空间,以便于后期进行修改。
(三)锻炼学生基础能力
        在确定好价值方向目标后,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具体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锻炼其基本核心素养能力,以便与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比如在之后的生涯规划课上,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更近一步地靠近自身的价值方向。以写作为例,老师可以在写作组内定期发布任务,以促进学生注意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思考等核心素质的培养上,教师可以与校外第三方合作,通过用社会的专业规则来对其进行要求。在实际效果上,社会规则的加入会对学生有着质的提升。另外,这概念引入不仅能提高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度,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束语
        其实,生涯规划课的最基本原则还是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然后再基于核心素养来对其能力进行提升。所以在实际的生涯规划课当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在初中阶段就开始相应的生涯规划意识灌输。不过,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各种职业方向都会变得可视化,学生也可以更加清晰直白地了解到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从而制定出一份令其满意的人生规划。
参考文献:
[1]田丽.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探寻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63—69.
[2]邓璐.生涯规划教育文献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2):4—7.
[3]于彬,王相臣.系统论视阈下物证的融贯方法论[J].系统科学学报,2020(3):8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