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
平潭实验幼儿园,350400
【摘 要】日常的混龄户外游戏模式不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幼儿的游戏兴趣、主动性难以持续,游戏停滞不前。而以班级为单位、持续地开展户外游戏,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情况,在游戏中提供材料支架、创设环境支架、搭建问题支架以及运用课程支架,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字】户外游戏,幼儿,自主学习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回归幼儿生活的方案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908)研究成果之一。
在日常混龄户外游戏中,教师基于幼儿兴趣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但往往新鲜感过后,幼儿的游戏就停滞不前了。在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游戏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混龄的模式不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从而无法对幼儿的游戏跟进指导,幼儿的兴趣、主动性难以持续,很难进行深度学习。为此,我们改变混龄游戏模式,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个区域开展持续性的户外游戏,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支架策略,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户外游戏,推动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下面以大班户外游戏“趣玩梯凳”为例来做具体阐述。
一、转变游戏模式,保障游戏自主进行
混龄模式下的户外游戏,其游戏场地、玩法由教师设定,幼儿陆续进入场地活动,日复一日,游戏没有创新,缺乏挑战,幼儿渐渐失去兴趣,常有幼儿处于游离状态。为此,我们转变混龄模式,尝试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个区域内持续开展2-4周的游戏,为游戏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幼儿商讨制定游戏的玩法、规则,便于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同时,我们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在每日固定的谈话活动中谈一谈自己在户外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师幼一起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策略,及时跟进指导。这样,从根本上保障了游戏自主、有序地进行。
二、精准观察解读,助推游戏水平提升
在户外游戏中,每个区域的指导教师只负责观察本班的幼儿,基于幼儿的兴趣、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式的观察。一般来说,我们通过以下三个基本视角进行观察。
(一)对区域游戏的观察
教师在某一区域内观察发生在该区域内的所有游戏活动。如教师观察梯凳区内的游戏,从游戏开始到结束进行完整观察,用照片或视频记录梯凳区中发生的游戏类型、游戏玩法、使用的游戏材料以及不同的幼儿有何游戏偏好等。通过区域观察,能让教师发现幼儿在该区域内对于游戏类型的选择以及玩法创新等方面的表现。
(二)对个人或小组的观察
在观察时,教师可选择固定的个体或游戏小组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连续性跟踪观察,对于观察对象在一定时间内游戏的状态与变化进行完整的观察记录,了解幼儿是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
(三)对材料的观察
教师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如何使用某种材料、设施,并以此开展游戏的情况。可以观察同种材料的不同玩法,也可以观察不同材料的同种玩法,在观察记录游戏材料玩法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幼儿的游戏表现产生新的理解。
三、运用支架策略,支持游戏有效开展
(一)提供材料支架——低结构式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自我挑战
在户外游戏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探索游戏材料来建构经验。低结构式的游戏材料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成为幼儿想象和创造的载体。
在“趣玩梯凳”游戏中,我们投放了大量的竹梯、攀爬凳、轮胎、海绵垫等材料。这些材料没有明确的操作目标和操作方法,具有多方向多角度的重组再造功能,能为幼儿的自我挑战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玩法。如有些幼儿用轮胎叠高作为中心支点,架上一个竹梯就成了“翘翘板”;有的将竹梯的一头并排架在攀爬凳上,铺上海绵垫,成为“滑滑梯”;有的将竹梯架在攀爬凳和叠高的轮胎之间变成“跳台”,挑战从高处往下跳;有的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路线,享受翻越障碍的乐趣……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在幼儿的自由设计、搬动组合下,创造出了千变万化的游戏情景,满足了幼儿自我挑战的需求。
(二)创设环境支架——互动式环境支持幼儿的自我发展
在每日固定的交流反馈环节中,幼儿互相交流在户外游戏中的新问题、新玩法、新发现等,并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表征。教师从幼儿多样的话题中有意识地归纳筛选出大多数幼儿共同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并进行展示,创设互动式的环境,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明确游戏规则、展示游戏成果,推进游戏的发展。
1.操作图示墙
我们把幼儿商讨出来的游戏玩法以图示形式展示在墙面上,让幼儿根据图示进行游戏。操作图示墙就像一位无声的教师在支持着幼儿的自主游戏。随着游戏推进,操作图示墙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
2.问题图示墙
在游戏中,幼儿的问题往往层出不穷,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集体讨论思考、深入探究。因此,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进程进行观察及活动拓展方向进行判断,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探究方向隐含在一个个问题图示中,引领幼儿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建构更丰富的新经验。
在“趣玩梯凳”游戏中,教师抛出问题:梯凳区可以怎么玩?怎么设计路线?什么样的路线不容易通过?……鼓励幼儿将各自的设想用图示的方式记录,尝试对新的游戏内容自主计划。
3.成果展示墙
教师将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以图示、图片、作品等形式动态性地展示在墙面上,如“我的新探索”、“我的新玩法”等,促进幼儿同伴之间交流学习。在上述的“跳台”游戏中,幼儿架设不同高度、类型的“跳台”之后,又解锁了跳的新技能:直接往下跳、倒退往后跳、跳下后前滚翻、空中旋转跳等,教师捕捉幼儿各种跳法的精彩瞬间并进行展示,引发了更多的创意玩法。
(三)搭建问题支架——启发式的问题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启发式问题是架构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桥梁。在对幼儿充分观察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判断幼儿的具体需要,创设有针对性的启发式问题情境,从而推动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持续纵深地发展。教师的问题支架为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幼儿在反思解释、实践验证、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学习水平。
1.点拨式问题启发幼儿消除认知障碍
在游戏中,幼儿借助已有经验操作探索。然而,由于幼儿已有经验的贫乏和探索能力的有限,经常会出现日复一日地重复已有经验的现象,有时会遇到一些认知障碍陷入学习困境,导致游戏停滞不前。这时候,教师设置的点拨式问题就格外重要。在架设“跷跷板”的游戏中,随着上下翘动,竹梯总会从轮胎上滑落。但游戏中的幼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交流分享环节中,教师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竹梯固定在轮胎上?”幼儿积极思考反复实验,从玩水区找来粗的PVC管,将轮胎和竹梯“串”在一起,成功地固定住了竹梯。
2.集思式问题带领幼儿解决学习困难
当游戏中出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和思考提出多角度的假设,并在活动中积极尝试和验证。它有利于同伴间智慧共享,同时能培养幼儿在面对困难时多角度的思考和多种方法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在“跳台”游戏中,幼儿发现用叠高的轮胎作为“跳台”的底座容易摇晃,叠得越高摇晃越厉害。对此幼儿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通过尝试、借鉴同伴智慧,用大号轮胎放底层,中号轮胎放中间,小号轮胎放上面,并且保证轮胎叠在正中间,成功地解决了“轮胎摇晃”的问题。
3.挑战性问题启发幼儿自我超越
当幼儿的游戏停滞于原有经验和水平时,教师需要提出挑战性问题向幼儿发出适宜的挑战,促进新的思考和探索,使幼儿从单一经验到多元经验建构。在搭设“滑梯”的游戏中,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竹梯一端架在攀爬凳上,铺上海绵垫就成了“滑梯”。但很快幼儿就发现这样的“滑梯”一点儿都不滑。教师提出问题:怎么让“滑梯”真的可以滑起来呢?经过探索比较,幼儿发现穿上光滑面料的羽绒服,或者垫上一个光滑的塑料盘、购物袋,都可以帮助自己滑下来。挑战性问题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四)运用课程支架——项目式的学习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当教师捕捉到游戏中的课程价值,并寻思基于幼儿能力发展的适宜的解决方案就能推进游戏,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萌生课程,课程支持游戏发展,项目式学习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深度学习。
在“趣玩梯凳”游戏中,幼儿萌生了开展野战游戏的想法。经过协商,他们制定了初步的规则:游戏分两队,每队十人,各占据一方阵地设置障碍;进入对方阵地必须从障碍上通过,途中如果落地要从头开始;用报纸球当“子弹”互相攻击,被击中者停止十秒后方可继续投入战斗;率先夺得对方红旗者为胜。
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了问题:分不清敌我双方;是否中弹无法确认;大家一窝蜂地去对方阵地夺旗,己方阵地无人把守,红旗很快被夺走……教师在每一次的交流分享环节,注意倾听幼儿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游戏观察识别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幼儿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他们调整材料,进一步完善游戏规则。设计更难、甚至带有机关陷阱的障碍;用海绵球当“子弹”;自制红绿两色队服,贴上能粘住海绵球的魔术扣,方便分辨双方队员以及确认是否中弹;推选出队长分工合作,分别承担夺旗、攻击、防守、护旗的任务;旗杆太长,抢夺中容易伤害到同伴,他们将大旗换成了小旗;而“怎样藏小旗不易被对方发现”又成了幼儿新一轮的兴趣点……教师尊重幼儿学习和发展规律特点,鼓励和支持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自主操作探究和体验,通过与材料、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不断生发和建构新的经验。
当游戏是自主开放、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基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从材料、环境、问题、课程等方面提供适宜的支持时,幼儿焕发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游戏计划更明确,坚持性和专注性更强,是强大而自信的主动学习者。
参考文献:
丽莲·凯茲,西尔维亚·查德.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 .胡美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张斌,虞永平.冻不住的好奇心[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