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朱朝
广西南宁市马山岭南中学 530699
摘要: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讲,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他们逐渐成为了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心理方面会出现任性,脆弱等问题,使得给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作为广大农村初中体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真,善,美的东西,通过引用积极健康地学习,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用具,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本文笔者就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展开探究,论述了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片面的。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况及所面对的心理理由。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心理健康问题也层出不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主要通过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而体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和授课环节,主要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实现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训练和情绪态度的舒缓。
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如何对学生进行身体训练,如何使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的技巧,运动成绩,使学生体能达标等身体运动方面,忽略了在运动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状态以及心理发展的照顾。也有的教师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了体育比赛拿名次,取得好成绩,只注重培养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对那些身体薄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不闻不问,长此以往,会加剧两极分化。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友善地对待学生,多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师和蔼可亲、为人友善、善解人意、有温暖感。课堂中决不能对学生气势汹汹,更不能谩骂学生,讥讽学生。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帮助关心,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做到多关注学生,多赞赏学生,多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营造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四、充分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1.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田径运动中教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锻炼。(1)通过耐力性项目,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田径运动中有许多中长距离项目,如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跑,这些中长距离项目对学生的体能、意志与决心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只有具备良好体能与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完成这些项目。(2)通过田径测试,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田径运动中,有精确的时间计时和高度、远度的明确成绩,因而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挑战。(3)通过团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接力跑,谁来跑第一棒、谁来跑最后一棒,如何看待团队中的劣势等具体的环节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性训练的好机会。
在球类运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1)通过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属于智力水平。(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抗焦虑能力。(3)通过规划设计,增强学生生的规则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4)通过团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恰当分组,并留出:组内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安排战术,进行有效配合,分析战术改变,使他们在真实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并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从而增强的合作能力。
2.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竞技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个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大型体育比赛以及定期的校际比赛。校内比赛以班级的形式出现,全班同学广泛参与,在个人成绩的基础上合算班级总成绩,以此作为个人与班级表彰的依据。体育比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激烈的心理体验过程,学生在比赛前比赛过程中以及赛后都可:能出现较大的心理起伏。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比赛技巧训练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调节。
五、把握教育时机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应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发现并调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反应。相对于主动的心理品质训练来说,这更接近一种心理调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人素质的不同很容易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些情绪反应是积极的,而有些是消极的,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消极的情绪反应,而这主要靠教师的教育机智来完成。当然并不是指教师一定要在问题出现之后,进行弥补性的引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的环节,进行提前教育,防患于未然。
六、与各学科教师密切配合
体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与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学校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一科的教学都承担一定的教育任务并互相影响。很多教育目标都需要各科教学进行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如此。因此,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密切的沟通与配合,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体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教师处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并在体育教学中有关注性地强化好的方面而弱化不良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唐征宇.试论身体假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