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杨淼
[导读]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杨淼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  

      【摘要】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学校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依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低,和对劳动偏见与歧视。班级劳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主动性等问题。因此,在班级劳动教育中,班主任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家校携手,共同育人;要传授方法,授之以“渔”;要进行分工,合作劳动;要用好劳动基地,培养能力;还要用好评价激励,鼓励学生进步。

【关键词】小学 班级劳动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些年来班级的劳动教育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依然出现了许多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亟需解决和完善。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虽然学校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低,存在偏见与歧视。
      学校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在学期初安排课务时,对劳动课安排通常都是根据教师的课时量来安排,哪位教师的课时量不足,就安排哪位教师来代课,这样就造成了劳动课教师的不断更换,学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劳动课的课前准备繁杂,教师普遍呈现应付状态,致使教学效率低下。而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学生家庭条件也越来越优越,家中高科技产品也越来越多,它们取代了部分需要人工劳作的家务内容。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许多家长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发展“特长”,忽视孩子劳动意识、能力的培养;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对学生过度溺爱,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缺失。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是家长的事情、是学校保洁阿姨的事情,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做劳动,因此对劳动存在歧视与偏见。
      (二)班级劳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主动性。
      班级劳动主要是以打扫教室卫生为主,通常以教室地面无纸屑灰尘、窗明几净、桌椅整齐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过于简单,往往忽视的是学生劳动的过程和方法,造成了学生敷衍了事,认为劳动是值日生的事情。因感受不到劳动的辛劳与光荣,造成学生不珍惜劳动果实的现象屡屡发生,教室卫生抓反复、反复抓,依旧难以保持。
      由此可见,因为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能力缺失,导致种种问题的发生。
二、应对策略及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亟需要在班级中开展劳动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思想教育,提高认识。
      《意见》中提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作为班主任,要注意班级舆论倾向,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到劳动上来,还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晨会、班队会、板报等舆论阵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不分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同时召开全班家长会或开展家长讲坛活动,向家长普及和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讲清劳动目前班级劳动的现实状况,引起家长重视,从而统一劳动教育意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携手共促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传授方法,授之以“渔”。
      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以“渔”。班主任要深入班级,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现实劳动状况,合理分析,全面掌握目前班级成员的劳动方法的缺失情况。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教会方法;个别存在的问题进行单独指导,教会为止。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放下身段,亲自示范,也可邀请班级中劳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老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有效劳动。传授劳动的基本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劳动不浮于表面,只有深入感受真正的劳动是需要出力流汗,才能尊重劳动的果实,继而学会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形成终身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三)劳动分工,感受快乐。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全体学生具有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一个班级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主要有“保姆型”“警察型”“保姆型+警察型”。[ 朱永新.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80]在这样的呵护与约束下,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机会,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班主任要能把劳动教育贯穿班级管理的始终。用劳动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为班级服务的意识,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人人都是班级的劳动者、管理者,都承担着班级管理的责任和义务。班主任只需要在幕后进行指导和协助,那样必定比事事都要亲力亲为的要来的更加轻松些。因此,如果把班级中的具体劳动内容进行细致化分工到个人,并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必定能够从思想意识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例如,在班级中,把所有需要劳动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包含电教讲台、书橱卫生角、黑板、绿植、门窗等各个方面,竞争上岗,使得班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而作为班主任则需要仔细观察、细致指导,引导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敷衍马虎的学生实行“下岗”或轮换,同时发现学生劳动“特长”,将其安排在更加合适的岗位上。按月进行轮值,体会不同岗位的劳动特点,培养不同劳动类别的方法,使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岗位。
      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了集体意识,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得到了劳动的锻炼,磨炼了劳动的意志,从而更加珍惜劳动的果实,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四)基地劳动,动手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施维瑞  李宜江.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06期]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班主任要切实利用好一切的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作为班主任,笔者利用学校的“善耕园”组织学生开展田间劳作,种植蔬菜。在小组合作种植的过程中,学会合理分工,合作劳动。他们不仅要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研究、请教等形式,弄清植物的生长规律,如什么时间浇水、浇多少水,什么状况下需要施肥以及田间除草杀虫等相关知识。学生还自制灭虫罩、稻草人,驱赶鸟虫。果实成熟时,学生品尝到亲自种植的蔬菜,真正感受到劳动的喜悦与幸福,才能懂得只要辛勤劳作、诚实劳动、合作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劳动能力,也形成了他们珍惜劳动果实,增强对劳动劳动人民敬佩和尊重的情感。
      (五)评价激励,鼓励进步。
      通过积极的评价既是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也能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班主任要随时记录下学生的劳动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从而改进劳动形式,提高劳动实效。在班级里,笔者采用电子班牌及时展示学生劳动过程中优异的表现,结合学校的争章行动,及时发放奖章进行奖励,对积累到一定奖章的学生,颁发“劳动之星”奖章,并利用班级的晨会让其为大家传经送宝,继而提升全班学生的劳动实效。如果劳动发生在校外,可让学生及时在班级圈中记录下劳动过程,班主任和同学及时在下方进行评论互动。班主任要与班级成员一起,将班级劳动内容融入班级制度中,形成常态化。在激励评价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被尊重,从而崇尚劳动,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