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陈召真
[导读]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促
       陈召真
       清远市华侨中学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包容与融合,并和谐共处。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国际复杂形势的变化,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天下为公”的世界公民,积极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需要大力挖掘高中思政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觉、积极参与这个课程活动。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思政课 创新融合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促进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睦共处,这一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就是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建立平等国际关系、和谐共处,促进彼此多方面交流,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差异、理解和包容个性。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形成包容意识,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培养出具有世界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世界公民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的必要性
       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高中思政课程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他们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一定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使他们初步形成公共参与的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打下基础。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既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也符合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1.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讯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这在客观上要求高中思政课要与时俱进,适时与国际理解教育融合,充分挖掘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外交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思政教育的导向为指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新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具体问题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发展问题,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天下为公”的国际责任感。
       2.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的创新融合,可以促进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实现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挖掘新的教育元素,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与丰富拓展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广度,以世界视野、国际胸怀来选择思政课基础理论和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浓厚的新时代的气息;采用面授、在线、自学、小组合作、混合教学、讨论辩论等形式和活动,选用热点问题,进一步丰富拓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各类有关国际问题的主题活动和参与国内外社会调研主题活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创新,让思政教学活动变得新颖、生活、热烈、有趣,让思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趣味。
       3.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的创新融合,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具有“四个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大国公民。引导当代学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立足对本国风土人情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实现中国梦和促进人类进步为己任,在国际社会中为国家发展谋利益,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作出贡献,做有广阔胸怀的大国公民;有利于培养具有思维创新的国际化人才,提高学生的世界性思维、包容性思维、辩证思维的水平,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知识与案例的学习上会形成一定的世界性思维,促进学生提升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国民和世界公民的素养。
       二、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的主要举措
       1.积极挖掘高中思政课程中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内容。从我们所使用过的人教版高中思政教材看,从必修到选修,都包含了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元素。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政治生活》中的国际政治,《文化生活》的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和传播、文化创新和发展,《生活与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等,开展这些教学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世界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例如,“文化创新”教学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所蕴含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推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谐共处,平等交流,立足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究、挖掘世界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创新的价值。


       2.充分利用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和讨论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思政教学活动中,应恰当地将学生积极关注和熟悉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展现在课堂上,激发他们对国际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深度思考。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这一框题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和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和对世界的意义,加深他们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认识,并启发他们在国际贸易中,要有贸易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利益,也要兼顾他国合理利益。
       3.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打造有趣的课堂。采用辩论赛、专家讲座、时政评论、即兴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有价值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极、主动、有效地提升国际理解素养。例如,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这一框题时,基于全球疫情迅速蔓延态势,我设计了模拟“世卫会议”,设置“疫情当前国家是否应当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6个合作学习小组,以组长抽题的形式确定代表角色。在此次模拟“世卫会议”中,同学们既对国际组织的运作方式有了较深的体会,也通过站在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角度来探索和思考防疫抗疫这一国际性问题,形成了“携手共进、团结互助”的共识。
       4.运用比较教学法。努力挖掘教材基本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国际理解素材,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思维,进行比较、对照、分析和综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国际理解素养。例如:在讲授“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这一框时,我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特征的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从而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树立包容性胸怀,提升国际理解的素养,做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5.运用联想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依据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思维能力,通过假设、关联、引申、扩展、推理、想象等方式,将零散、无序的知识点,建立新联系,重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联想分析中加深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政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述“联系观”这一框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各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各国不同抗疫方式”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由此推理并论证全人类必须团结抗疫的必要性、合理性,让学生在关联、讨论、推理这些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认识。
       三、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的理论内容适度融合。国际理解教育和高中思政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和谐共处和平等交往;都以促进和平与发展为主要目标,最终推动人类的整体进步。二者在教育理念的侧重点上存在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在促进二者融合时,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提升两者的兼容性、循序渐进地推动两者的融合。
       2.教师要自觉提升国际理解素养,创新高中思政教学方式,勇做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和高中思政教育创新融合,必然要求高中思政教师能够坚持学习、广泛阅读,学通古今、融通中外,有深刻的爱国情怀,也要有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同时,要勇于实践,积极反思,善于积累,创新教学。
       3.丰富教育资源,打破不同区域教育资源差异。国际理解教育教育资源在不同省市以及同一省市的不同学校间的分布很不平衡,需要多渠道、多方式来打破各省市、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差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高中思政课创新融合。
       4.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时,要引导学生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增强“四个自信”,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借鉴、吸取其他民族的有益成份,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时代大任。
       
       
参考文献:
[1]顾雪婷. 高中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万雪梅.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及实践分析[D]. [1]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 2018.
[3]胡宜平 胡丹颖. 当下英语基础教育现状的矫正及其应对策略[D]. 宜春学院学报, 2017.
[4]虎翼雄 谷宁. 新时代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析[D]. [1]北京海外学人中心;[2]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