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批注式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薛俊霞
[导读] 新课程提倡“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薛俊霞
        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万福街道办事处登禹初级中学  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新课程提倡“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其教学的重点是培训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珍惜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独特的感受,经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他们的理解和增长经验。我将“注释阅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教师和课文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批注要点,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和分析课文,在阅读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关键词:批注;阅读;语文教学。
        批注式阅读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去进行语文阅读的理念落到实处,其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师者的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帮助。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讨论的结晶,即对课本中阅读题目的理解和质疑。通常他们会围绕文章写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独特理解。因为涉及到阅读文章,根据语文教学特点,阅读部分侧重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带批注阅读也不例外。因此,带注释的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汉语教学方法,学生从被动转换为主动,教师从主体转换为助手,这是汉语阅读教育的一大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指导中心,而学生则专注于聆听。这种教学方法确实不够好,这使得学生经常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带批注的阅读指导则使得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评论和理解文章的各个方面,并诚实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批注中。
二、为了有效开展“批注式阅读”,我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课前预习批注
        在课前阅读进行时,学生可以用简洁的符号和语言在原文的行间和四周的空白处作评语,或提出疑问,或写下感想,引起阅读时注意力的集中,促进阅读的深入[1]。在阅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再重新品味,从而完成这一动态思维过程。
         2、课中专题批注
        2.1开辟充足时间,放手自由批注
        语文课,我把前半节课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养成“笔墨不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2.2找准“切入点”,点石成金
        在批注阅读的初始阶段,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批注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让学生的笔能够“力透纸背”,字词能点石成金。因此,确立注释阅读的中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3文本内容的矛盾点
        从课文中的矛盾点来确立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学《一窠八哥的谜》,当作者终于可以爬上高高的围墙时,却发现小八哥已经奇迹般地消失。它们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飞走的?同学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讨论,探索八哥飞走的奥秘。
        2.4文意蕴含的丰富点
        课文中诸多词语和句子是一语双关、寓意深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用谐音,寓意深刻。引导学生以此为学习点,进行注释,可以引导全文串联,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事半功倍的。
        2.5文章留白
        文中有很多留白处,可以供读者想象力拓展。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而故事的后续发展则是一片空白,允许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改写或延续情节,允许学生重新讨论和评价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还可以从正文标题、关键词和句子,插图等进行人工批注。简而言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抓住一两个可以引导全文的中心问题,进行批注性阅读,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引领全文的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提高阅读效率。
         3、教学基本批注方式,创新批注形式,百花齐放
        3.1传统常用的批注方法
        (1)符号批注。对文章内容的感想、疑惑、不解之处,进行圈点勾画。


        (2)文字批注。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形式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想和疑惑
        3.2批注式阅读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学生初次阅读时可通过读、标、划、圈等方式进行批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大量资料进行阅读,思考,培养主观能动性。
        (2)课堂阅读,二次批注
                课堂上,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须有一个明确的话题中心,切切实实地读书,并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等。“写”使学生的思考过程能清晰、完善的呈现出来; "写”能克服口述的随意性;“写” 往往更好地正式表达想法。
        (3)讨论交流,展示心得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学生需要有一个信息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4)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总结性评价可以对原有批注进行补充、修正、巩固,又可以检验阅读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可以由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升华到写作手法,主题理解的层次,阅读范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4、创新注释批注
        4.1抒情式批注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素材、自解读文字内部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影响自身的个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第44自然节中:“我默默地说:‘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兄弟,我的亲叔叔’。”一些同学在空白处批注道:“约瑟夫真好!他是唯一一个不计前嫌的人,还愿意认这个无权无势的社会最底层的亲叔叔。相比之下,菲利普夫妇太不近人情了。”其实,学生在批注的同时也深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我想他们和若瑟夫一样是善良的孩子。
        4.2沉浸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用心阅读这篇文章,他必会有一个独特的印象。为了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我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围绕确定的文章讨论主题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沙与沫》中有一句格言“只在你被追逐的时候,你才快跑”。同学们评论道:“是的,有压力才有力量。”另外一句格言则是:“人最可怜的就是把梦想变成金银”,通过注解,学生感慨道:“拜金思想是错误的,可怕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3点评式批注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字词、写作特点以及文章结构。比如学生们通过阅读认识到闰土这个人物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批注:“少年英雄闰土一去不复返了。我脑海里依然浮现的是那幅诡异的画面,而不是像这尊雕像一样麻木的木偶人。看来封建社会制度确实戕害了不少人。”
         5、课后拓展批注
        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些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东西,唤起他们以前生活中的记忆。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批注进行优化和修改,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从一篇文本过渡到另一篇文本。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收集、传递和信息的分类整合[2]。例如,《一瓶纯净水》主要写的是一位母亲,许多学生从文章中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批注的内容,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形成了独立阅读的个性,具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喜欢在课堂上阅读。
三、结语
        对于教师来说,与学生分享批注内容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而又不失秩序,开放而又不松散,这何尝不是语文课堂体验的另一种提升?批注是学生与文字之间的精神对话,是学生情感的流动,是学生灵感的迸发,是生命的轻舞。批注阅读课,使教学走向独立高效的新天地,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中国韵味。
参考文献:
[1]张贻秀.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方法摭谈[G].基础教育,2021,(05):48.
[2]赖喜娟.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G].初等教育,2021,(04):703-7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