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肖丽
身份证号码:45032419860612****
摘要: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还是偏低,未来我国的城镇建设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市政道路是城市的“主动脉”,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不仅对于推动城市交通运输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城镇居民出行的重要保障。市政道路需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文针对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进行分析,探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增强城市排水能力和蓄水能力,意在减少城市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自身保水性能的提升。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运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发展理念的滞后,在城镇化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内涝、排水设施不完善、雨水资源浪费以及地下水污染等。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的要求,大力支持发展海绵城市,对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缓解城市内涝,达到维持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1关于“海绵城市”的概述
海绵城市即指城市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城市径流雨水、蓄水排水等功能的建设理念,将其与城市道路建设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功能,进而适应不同自然环境发展,减少或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道路的破坏,形成雨季存水防涝的城市道路建设格局,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城市道路建设工作中,市政部门与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形成合力,加强对城市道路建设环节的设计,将道路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相结合,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中的优势和作用,打造良好城市生态环境。
2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的优势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载体,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有利于推进城市道路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暴雨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各种资源滥用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自然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雨水当中含有的各种杂质和污染物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些受到污染的雨水未经处理,一旦进入到地下就会对地下水系造成巨大污染。同时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雨水通过排水管道流出,也无法实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还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应用,对于环境保护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
3.1道路衔接设计
一方面,设计人员要对人行道绿化带进行衔接设计,开展灌木及绿植种植工作,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结构,根据道路绿化限制条件,有选择性地建设生态化树池,增设透水装置,实现对路面径流雨水的集中收集、储存和处理,通过透水装置,雨水渗透至地下,对地下水起到补充作用,改善市政道路周边种植土壤土质,提高雨水净化效果,保证绿化带植物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另一方面,设计人员要积极开展道路和绿地衔接设计工作,在掌握路面雨水储存及调节技术的基础上,对雨水分流问题进行整体研究设计,减少雨水径流流量,强化雨水过滤和沉淀功能,整合雨水拦截净化技术和雨水渗透技术,对雨水中污染物进行有效拦截,全面提高市政道路周边基础设施对雨水的净化和处理效果。
3.2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道路使用者对道路系统体验最直接的位置,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充分分析与运用。对人行道结构采用透水性较强的透水步道砖以及透水基层,这样可以在降雨量较大的时候将人行道上的积水进行快速渗透,不仅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而且还可以将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除此之外,透水步道砖在通常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城市噪声系数也可以通过道路得到进一步降低,城市中噪声污染得到有效减少。
3.3车行道设计
首先,应结合地质条件、荷载等级、景观要求、环境情况等因素考虑对车行道是否设置透水路面结构。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影响下,从路基稳定性等角度考虑,对于非严寒、非湿陷性黄土、非膨胀土等地区,应加强透水路面结构在轻荷载的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等进行运用。其次,根据具体情况,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尽量预留较宽的绿化分隔带,因此道路断面尽可能选择三幅路或者四幅路,其中,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环保型雨水口,通过增加截污装置等措施,尽量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非溶解性污染物进入雨水管道;非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且非机动车道与两侧分隔带缘石顶面可考虑采取齐平设计,雨水可直接流入两侧分隔带,在分隔带内蓄积下渗,并通过设置渗透溢流井进行调蓄收集,随后溢流进入雨水管道。
3.4边坡防护设计
一般情况下,边坡防护工程多运用于公路项目中,市政道路因两侧地块开发,边坡防护工程往往运用较少。但随着当前城市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政道路超前于两侧地块开发建设,在两侧地块建成前,需要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统筹考虑市政道路的边坡防护设计。在对边坡防护形式进行选择时,一般多采取植草护坡、生态网格护坡、挡土墙护坡等三种类型。针对市政道路与两侧地块高差较低的位置,应优先考虑植草护坡;生态网格护坡多运用于市政道路与两侧地块高差大于2m的位置。上述两种护坡形式对原有水生态环境影响较低,且利于以后地块与道路进行衔接。当市政道路与两侧已建成地块存在较大高差的地方,在不具备放坡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挡土墙护坡形式。挡土墙防护相较于植草护坡、生态网格护坡来说,其控水能力较差,不过却对边坡防护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总体来说,市政道路设计人员应当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边坡防护形式,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也应切实防止坍塌影响到道路路面的安全。
结语
总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了出来,城市所需的资源也逐渐不足,多种因素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必须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基于此,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其通过解决城市的降水、排水问题,提高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预防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对积存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解决枯水期的缺水问题。在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科学的排水与蓄水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降水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运用的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必须与城市降水特点、城市的道路安全运行需求相符,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性问题,尽量降低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辅助设施的建设成本,提升单位成本下的城市道路运行安全性与环保价值,为城市道路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海.海绵城市理念在山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0(3):42+61.
[2]费佳.“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6):253.
[3]江俊,余俊奇.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渗透[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0):90-91+100.
[4]罗国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169-170.
[5]向宁波,陈玉珂.海绵城市建设下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0,5(5):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