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上官秀荫
[导读] 创造力是指具有依照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全新解决问题办法或能力的锻炼与开发。
        上官秀荫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第三小学  浙江 丽水  323903
        摘要:创造力是指具有依照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全新解决问题办法或能力的锻炼与开发。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创造力意识和方法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在学生思维特质形成的初级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考方法等的引导和培养,另一方面则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灵动性和发展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培养;教学策略
        一、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阶段的启蒙课程和重要课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化发展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并实现对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深入化培养。针对具体教学环节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对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帮助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的基础阶段形成对创造意识的了解,打好学习基础。
        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焕活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生命力
        常规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习惯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的教学,将教学内容刻板化、模块化划分,提炼出某些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强化的理解、背诵或记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较为沉闷,而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则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扩展和丰富,在教学方式上注意引入多种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上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动性的培养,焕活整体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在更轻松、愉悦、自由度更高、探索性更强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个人学习的内在能动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学习习惯
        小学生处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即将成熟阶段,在此阶段受到的引导和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发展方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用多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活跃性思维的培养,转变被动式学习状态,在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和机会中实现个人对知识的有效探索,在模仿中进行升级,在升级中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全新构建,实现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的转变,既有利于本学科知识的正确掌握与应用,也可以实现对其他学科学习能动性的带动作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一)打造灵活的教学氛围,构建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主体的个性与特性,在教学时运用充满技巧的语言组织形式和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特点、行为表现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教学活动中,并自由大胆表达个人的学习见解,实现与学生的灵活交流与互动,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让学生在充满各种可能的教学氛围中培养个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意识。
        例如,在教学《观潮》的时候,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先为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描述到钱塘潮神奇壮观的景象时适当选择夸张的表情、语言或肢体语言,并在句子之间穿插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或提问,如“接下来会看到什么?对,正是”,在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学习画面,实现将文字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将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一体机等已普遍被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展示,也可以将不同的内容进行单元划分,鼓励学生自行组合,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通过身体实践、大脑思考和联动记忆,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灵活参与与创造力培养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声音展示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用画面展示对应的夜间飞行景象,让学生思考在此环境中是如何保障飞行安全的,学生可以先根据自我知识给出答案,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以实践验证个人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通过合理化问题的设置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一种方式,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掌握和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正向反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选择由易到难的方式,逐步带领小学生拓展个人的思维空间和知识视野,实现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化与再加工。
        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在教授本课知识时可以先提问学生是否有对作者的基本了解,再请学生思考自己学过哪些苏轼的作品,与本诗词类似的对于情境的描写性诗词还有哪些,通过锁链式问题结构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联动性思维能力的带动下构建全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创造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在有效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行成全新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个人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培养。
        参考文献:
        [1] 吕连姝.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07):152-152.
        [2] 胡令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J]. 祖国, 2017(6):225-225.
        [3] 孟令伟.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探讨[C]// 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