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涉农初中德育融合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刘春霞
[导读]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刘春霞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八中学    116036
        摘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涉农初中德育融合,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涉农初中德育相融合,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涉农初中;德育校本课程;融合策略
        
        前言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和民族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文明的具体体现。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相融合,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涉农初中德育融合的积极作用
1.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初中德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十分有必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教学相融合,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意识[1]。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看到历代的爱国志士,如屈原通过离骚所表达的浓厚的爱国之情,陆游一生忧国忧民,通过多部诗作来抒发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将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德育课程传达给学生,让爱国之情深深扎根到学生心中。
2.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将其渗透到初中德育课程上,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德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3.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教学进行融合,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并创新德育教学方式,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将其引入到德育课堂,可以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讲解历史小故事、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化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知,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2]。
二、涉农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
        新课改以来,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灌输式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德育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质。但现阶段很多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德育课程效率降低,学生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升学率的限制,一些校领导及班主任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导致德育工作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
2.德育活动的方式相对单调
        新课改提高了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德育内容与时俱进不够,教师也没有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识,使得学生很容易对德育学习丧失兴趣。主要还是由于教师一味追求成绩的提升,缺少对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导致德育教学效果较低,不能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效果。
3.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涉农初中教育资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因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效果也不够理想。一方面由于专业的师资队伍也较为薄弱,难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导致现在一些初中生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父母不能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缺少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关注,导致学生在家庭不能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不利于学生增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涉农初中德育融合的策略
1.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加强德育教育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也比较多,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节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中秋节时,可以组织学生以中秋节为主题制作手抄报,让学生对中秋节有个初步认识,然后再举办中秋节班会,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大家再一起在班会上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源,各地人民中秋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节日里面蕴含的中国文化。又比如在端午节这天,组织和家长一起包粽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包粽子的乐趣,并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也可以举办端午节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学生会对端午节有更多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学生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感悟,来升华学生的德育素质。
2.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应积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3]。道德修养较高的老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要起到正确的榜样作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相关领导要高度关注德育工作的开展,对教师德育工作提出“丰富多样、触动心灵”的要求。学校也要积极开展多项工作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组织班主任进行集体备课,让各年级优秀班主任公开主讲,可以促进德育工作较为薄弱的教师进行学习,最后校级领导再进行指导点评,有效加强德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3.结合传统文化,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要实现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教师应结合传统文化,组织德育实践活动。目前,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存在很多问题,如趣味性较低、形式化主义等,不利于德育实践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4]。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活动中,组织实践效果强,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活动。教师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师可以在清明期间举办扎清明纸花的活动,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纸花,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深化学生对清明的认知。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陵园祭奠先烈,并让学生详细了解先烈事迹,不仅让学生对清明节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也同时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以传统文化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为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教师应不断创新德育教学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界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应用到德育课堂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的视频,像雷锋的一些事迹,雷锋精神,都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在看完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另外,可以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锋》,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雷锋精神,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同时,有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结语
        总而言之,涉农初中担负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责任,初中生也处于培养德育的重要阶段,而很多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充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结合传统文化,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以传统文化丰富德育教学内容等方式,来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段志强.学生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意义和方式——评《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学生德育研究》[J].语文建设,2020(10):85.
[2]唐忠林.浅谈初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9(33):18.
[3]卞伟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德育融合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8):102-103.
[4]王小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注:本文系2018年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专项课题《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之成果,课题编号:CW20180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